正文

《巨人》霸權與帝國(3)

巨人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表1 (略)

第一欄提醒我們帝國強權可以通過不止一種政治體系來實現。以自身利益為基礎的帝國擴張的種種目的(第二欄),包括靖邊和維護(原始)版圖以確保宗主國安全的基本需求,也包括向被統(tǒng)治國的人民征收地租和稅收,更包括新殖民地、原材料、貴重金屬以及人力的獲取,這是不言而喻的。

應該強調的是,如果上述目標的實現若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成本更低,那么征服與殖民則是得不償失的。同時,一個帝國可以提供“公共利益”——即帝國統(tǒng)治有意無意地惠及被統(tǒng)治方而非統(tǒng)治方,并實際讓帝國之外的第三方受惠:沖突的減少,貿易或投資的增加,司法與管理的改善,教育的提高(這一點不一定同宗教皈依相聯(lián)系,現如今我們已不把它看作是公益)或各種物質條件的改進。

第四欄告訴我們帝國統(tǒng)治可以由不止一種的職能人員來實行:軍人、文官、移民、志愿者團體、公司與本地精英都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將帝國的意愿強加給殖民地。有許多種類的帝國經濟體制,從奴隸制到自由體制,從一種形式的農奴制(封建制度)到另一種形式的農奴制(計劃經濟)。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假設帝國利益只能讓宗主國社會受惠。也許只有宗主國社會的精英階層才能收獲帝國的利益(正如蘭斯·戴維斯和R·A·赫頓貝克在《大英帝國》一書中所聲稱的那樣);也許是宗主國的低收入階層中挑選的新殖民受益;某些情況下被統(tǒng)治地區(qū)的人民或社會精英也可能受益。最后,一個帝國的社會特征是可以不同的,確切地說,統(tǒng)治者對被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也可以發(fā)生變化。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德國納粹主義那個種族滅絕型帝國,意圖是滅絕某些特定種族群體并刻意貶低其他民族。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羅馬式帝國,在這樣的國家中,無論是什么種族,在一定條件下都是能夠獲得公民身份的(這是一個明顯適用于美國社會的模式)。兩者之間則是復雜的種族和社會等級森嚴的維多利亞式帝國,在這樣的國家中財富及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可借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得以縮?。ㄟ@當然并非絕對的)。且不論其他因素,上述所有這些可變因素的結合方式決定了一個帝國版圖的大小,當然還有帝國得以維持時間的長短。

從更寬泛更深奧的角度給帝國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完全摒棄霸權這樣的字眼。除了少數幾個例外的案例,美國迄今為止一直偏向于實行間接統(tǒng)治而非直接統(tǒng)治,更喜歡成為非正式帝國而不是正式帝國。實際上,最好將美國冷戰(zhàn)時期的霸權理解為一個“受邀帝國”。問題是,近期大家所關注的是并非受到邀請的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這是否預示著美國將向更直接、更正式的帝國結構轉變呢?用表1 中的術語可以對美利堅帝國作如下總結。不言而喻,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和市場化的經濟體制,雖然也有非自由的特點,并且對其經濟的國家干預已達到驚人的程度(用“混合經濟”一詞可能要比“市場經濟”一詞更為確切)。它關心的首先是自身安全和維護國際商品和人員的交流,其次是確保原材料的獲得(主要是石油,但不限于此),它同時又致力于提供有限的公共利益:通過打擊一些好戰(zhàn)政權和介入一些國家的內戰(zhàn)來提供世界和平;提供海路、空間貿易自由;采用一種特別形式的皈依手段,通常稱為“美國化”。同傳統(tǒng)的基督教傳教模式相比,美國輸出美國化的途徑更多是通過消費品和娛樂產品的出口。美國實行正式統(tǒng)治的手段主要以軍事武力為特征;實行非正式統(tǒng)治的手段很大程度上依賴非政府組織和企業(yè)以及某種情況下的本土精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