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文忠漫談人生》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三字經(jīng)》1

錢文忠漫談人生 作者:錢文忠


《三字經(jīng)》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可以說,是我們自以為熟悉其實非常陌生的一部書。

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的心里,《三字經(jīng)》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有誰會承認(rèn)自己不知道《三字經(jīng)》呢?然而,真實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傳統(tǒng)的《三字經(jīng)》總共千余字,三字一句,句子也無非三百來句。但是,恐怕絕大多數(shù)人都只知道前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緊接下去的兩句“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的人數(shù),也許馬上就要打個大大的折扣了;可以隨口誦出接下來的“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的人,大概就寥寥無幾了。同時,我們心里卻都明白:這只不過是《三字經(jīng)》的一個零頭罷了。也就難怪,在近期出版的一本列為“新世紀(jì)高等學(xué)校教材”的教育史專著里,竟然連引用《三字經(jīng)》都引用錯了。這只有用自以為爛熟于胸后的掉以輕心來解釋。

僅此一點,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這么一個事實:《三字經(jīng)》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可以說,是我們自以為熟悉其實非常陌生的一部書?

說“熟悉”,在今天無非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而已,在過去則是不爭的事實?!度纸?jīng)》是儒家思想占據(jù)主流地位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眾多兒童啟蒙讀物里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種,且居于簡稱為“三百千”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之首。宋朝之后的讀書人基本上由此啟蒙,從而踏上了或得意、或失意的科舉之路。讀書人對于它,當(dāng)然是縈懷難忘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連傳統(tǒng)中那些通常認(rèn)字無幾、甚或目不識丁的底層百姓,起碼也對“三字經(jīng)”這個名稱耳熟能詳,時常拈出幾句,掛在嘴邊。歌劇《劉三姐》中有一個場景:一群方巾學(xué)士結(jié)隊來和劉三姐斗歌,搖頭晃腦,引經(jīng)據(jù)典,詩云子曰。顯然沒有受過儒家教育的劉三姐面對這群不知稼穡的膏粱紈绔,俏皮而尖刻地直斥“餓死你個‘人之初’”正是一個好例。

說“陌生”,情況就比較復(fù)雜了,需要分幾個方面來講。就算在傳統(tǒng)中國,《三字經(jīng)》被廣泛采用,真到了家喻戶曉、影響深遠(yuǎn)的程度。但是,倘若就據(jù)此認(rèn)為,傳統(tǒng)的中國人都對《三字經(jīng)》有通透而徹底的了解,那也未必。證據(jù)起碼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正是由于身為童蒙讀物,《三字經(jīng)》才贏得了如此普遍的知曉度。然而,卻也正因為身為童蒙讀物,《三字經(jīng)》也從來沒有抖落滿身的“難登大雅之堂”、“低級小兒科”的塵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此之謂。中國傳統(tǒng)對兒童啟蒙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童蒙讀物的淡漠遺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確實,清朝也有過一些學(xué)者探究過秦漢時期的童蒙讀物,比如《史籀篇》、《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但是,他們的目的乃是滿足由字通經(jīng)的樸學(xué)或清學(xué)的需要。至早出現(xiàn)于宋朝的《三字經(jīng)》自然難入他們的法眼,絕不在受其關(guān)注之列。久而久之,即使在中國教育史上,也就難以為《三字經(jīng)》找到適當(dāng)?shù)奈恢昧恕_@大概很讓中國教育史的研究者尷尬。在一般的教育史類著作里,我們很難找到《三字經(jīng)》的蹤跡,起碼看不到和它的普及度相匹配的厚重篇幅。陳青之先生的皇皇巨著《中國教育史》被譽為“資料翔實,自成系統(tǒng),被列為大學(xué)叢書教本,有較大的影響”,是“內(nèi)容更詳盡、體系更宏大、理論色彩更濃厚的中國教育通史著作”。這些評價,都是陳書當(dāng)之無愧的。然而,遺憾的是,在其中依然難覓《三字經(jīng)》的身影。這是很能夠說明問題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