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拉格:一部歷史》序言(26)

古拉格:一部歷史 作者:(美)安妮·阿普爾鮑姆


我認為它們之間存在的兩種差別是兩個體系的主要不同點。第一種差別是,蘇聯(lián)對“敵人”的界定通常要比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界定模糊得多。除了極少數(shù)異乎尋常的例外,在納粹德國,沒有什么猶太人能夠改變自己的身份,沒有哪個集中營里的猶太人會頭腦清醒地指望幸免一死,而且所有猶太人始終具有這種認識。當數(shù)百萬蘇聯(lián)囚犯擔心他們可能會死——而且數(shù)百萬囚犯已經(jīng)死去——的時候,并沒有哪一類囚犯必定會死。有時候,某些囚犯可能由于從事相對輕松的勞動而改善了自己的命運,例如工程師或地質(zhì)學家。在每一個勞改營的內(nèi)部,都存在著囚犯的等級制度,有些囚犯會以損害他人為代價或者在他人的幫助下往上爬。另外,當古拉格因婦女、兒童和老人感到自身負擔過重時,或是當需要士兵上前線去打仗時,它會大規(guī)模特赦釋放囚犯。各種“敵人”不分類別因身份改變而意外受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一九三九年,斯大林逮捕了幾十萬波蘭人,然后,在一九四一年,當波蘭和蘇聯(lián)臨時成為盟友時,斯大林又把他們從古拉格里釋放出來。相反的情況也是事實:在蘇聯(lián),害人者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古拉格的看守、管理人員、甚至秘密警察的高級官員也會被捕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也被判處在勞改營里服刑。沒有哪一棵“有害的雜草”總是有害的,換句話說,沒有哪一個蘇聯(lián)囚犯群體始終生活在不斷產(chǎn)生的死亡預感之中。

回到前面,正如將在本書的敘述過程中越來越清楚的那樣,第二種差別是,按照創(chuàng)建古拉格的那些人的——無論是私下表達的還是公開宣傳的——考慮,古拉格的主要目的在于經(jīng)濟。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人道的。在古拉格體系中,對待囚犯就像對待牲口或者成堆的鐵礦石一樣??词仉S意驅(qū)使他們,裝上或者卸下牛車,掂量權(quán)衡他們,如果看他們可能有用就給他們吃的,否則就讓他們挨餓。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說,他們是具體化和商品化的被剝削者。除非從事生產(chǎn)勞動,他們的生命在其主人看來毫無價值。

不過,他們的遭遇與猶太人以及被納粹送往特別集中營的其他囚犯的遭遇完全不同。這些特別集中營不叫Konzentrationslager而叫Vernichtungslager——實際上根本不是“勞動營”而是死亡工廠。有四座這樣的集中營:貝烏熱茨、海烏姆諾、索比堡和特雷布林卡。馬伊達內(nèi)克和奧斯維辛包括勞動營和死亡營。關(guān)進這些集中營之后,將對囚犯進行“挑選”。極少數(shù)囚犯被送去強制勞動幾個星期。其余的則被直接送進毒氣室,在里面遭到殺害之后立即被焚尸滅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