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qū)υ捴髁x》走向全球?qū)υ捴髁x(8)

全球?qū)υ捴髁x:21世紀的文化政治學 作者:金惠敏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貝克是非常地后現(xiàn)代,他通過后現(xiàn)代哲學一個慣常的做法,即將現(xiàn)代性“主體”置入“結(jié)構(gòu)”,更準確地說,置入德里達“無中心之結(jié)構(gòu)”,而取消其“主體性”,其對他者的壓制和整合,在社會學的意義上便取消了“美國化”以及“文化帝國主義”?!敖Y(jié)構(gòu)”總是“超越”于“個體”或“主體”的。借著這樣的“結(jié)構(gòu)”,貝克“超越”性地否定了“民族”或“國家”作為個別的實體存在。貝克終于可以祭出狠狠的一劍了,他一劍封喉:既然連“民族”或“國家”都不存在了,哪里還有什么“美國化”?哪里還有什么“文化帝國主義”?因為,在“全域主義”看來,壓根兒就缺少實行“美國化”的那一主體“美國”,那一實行“文化帝國主義”的“民族”!“全域主義”不承認“美國”,不承認任何獨立自主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趁便指出,在湯姆林森取消“文化帝國主義”的諸多理由中,前文無暇顧及,也有這么一個釜底抽薪的后現(xiàn)代做法,即把“民族”、“民族國家”、“個體”和“主體”先行刪除,讓“無以 /誰”“美國化”,“無以 /誰”進行“文化帝國主義”。

如果說貝克是通過取消哲學的“主體”和社會學的“民族”而取消了“美國化”或“文化帝國主義”,那么令人困惑的是,德語界著名文化理論家海納·溫特( Rainer. Winter)教授則是通過對“主體”、“個體”、“語境” —我想籠統(tǒng)地稱之為“解釋學情境” —的認定而取消了“文化帝國主義”。

“道”不同,何以相為謀?要知道,此“道”者,非彼尋常之“術(shù)”也。在其與貝克出現(xiàn)于同一文集的一篇論文 b里,針對有人擔憂以美國為主導的大眾文化將帶來文化的標準化和刻板化,以及地域文化之特殊性的消解,溫特旁征博引各種文化研究資源,以《蘭博》、《達拉斯》,尤其是他個人所調(diào)查的被美國文化工業(yè)極力推銷的 hip. hop音樂之傳播和接受為例,證明這些全球媒介產(chǎn)品并未導致如上擔憂的情況出現(xiàn),正相反,他援用阿俊 ·阿帕杜萊( Arjun. Appadurai)一個有名的觀察,“大眾媒介在全世界的消費所激起的常常是抵抗、嘲諷、選擇,以及總起來說,能動性(agency)”a。溫特堅信,去消費,就是進入“解域、調(diào)和與雜交的過程”;去接受,就是去挪用( appropriate),去表達,去生產(chǎn),去實踐。對所謂“文化帝國主義”文本的消費和接受,讓溫特感興趣的是,呈現(xiàn)為一個積極的反向過程,一個反客為主的自我建構(gòu)過程。這就是“全球化的辯證法”,或者,如他(與另一作者在該文集導言中)所稱的,“全球化的文化后果” —“開始于美國化這種現(xiàn)象”,而繼之以“全球化的文化后果” b。對此,溫特和其他文化社會學家都已經(jīng)通過大量的實地調(diào)查做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展示,但是,我以為,或許在理論上應(yīng)該予以確認的是,我們需要刨根究底,“文化帝國主義”何以會產(chǎn)生如此始料不及的后果呢?能夠?qū)Α拔幕蹏髁x”進行抵抗的力量究竟來自何處?文中溫特沒有直接回答這類問題,但仔細推敲其行文,我們似可從中引申出如下幾點:第一,消費者是“主體”或者“個體”,再或者,“個體主體”,他是有自己利益和智識的個人。第二,消費者有自己的“語境”和“地方”,而且這“語境”和“地方”絕不只是他賴以活動的外部環(huán)境,它們早已內(nèi)化為消費者作為“個體主體”最本己的生命存在。第三,消費者有自己的語碼系統(tǒng),但更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歸結(jié)起來,消費者必須被認作“個體”。正是在這一根本的意義上,溫特從自己的人種志調(diào)查中得出結(jié)論, hip. hoppers使用 hip. hop這種音樂風格來“界定他們自己的個人身份,因而也就是為了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黑體為引者所加)。對溫特當不言而喻的是,消費者只有作為“個體”才能對媒介商品進行“個體化”。

a Ulrich. Beck,. Power in the Global Age,. trans.. Kathleen. Cross,. Cambridge:. Polity,. 2005,.p..xi.. bRainer. Winter,.“Global. Media,. Cultural.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to. a. Sociology. of. Hybrid. Formations”,. in:. Ulrich. Beck,. Natan. Sznaider. &. Rainer. Winter.(eds),. Global America?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pp..206-221..下引溫特均出此文,除非另有注明。

a Arjun.Appadurai,.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inneapolis.&.Londo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6,.p..7..不過,阿帕杜萊也同時指出:“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是自由的能動者”。(Ibid) bNatan.Sznaider.and.Rainer.Winter,.“Introduction”,.in:.Ulrich.Beck,.Natan.Sznaider.&. Rainer.Winter.(eds),. Global America?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p..2..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