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qū)υ捴髁x》走向全球?qū)υ捴髁x(13)

全球?qū)υ捴髁x:21世紀的文化政治學(xué) 作者:金惠敏


結(jié)語:走向全球?qū)υ捴髁x

全球化內(nèi)在地同時就是現(xiàn)代性的與后現(xiàn)代性的,即是說,它同時超越了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因而可成一新的哲學(xué)概念。羅伯森的“球域性”、貝克的“全域主義”和湯姆林森對于“文化帝國主義”的專題批判,都在努力概念化我們這個全新的時代 —我贊賞他們的努力。作為對他們的一個回應(yīng),我這里與他們的區(qū)別在于:第一,對于全球化之現(xiàn)代性維度的堅持,在此我贊成霍爾對矛盾和斗爭的堅持;第二,由此,我所看到的后現(xiàn)代性就是現(xiàn)代性的后現(xiàn)代性,為現(xiàn)代性所制約的后現(xiàn)代性;第三,必然的是,我將不會看到在后現(xiàn)代性的全球化中個體或主體的徹底消失,它只是在與另一主體的對話中,在一個“主體間性”中改變自身;第四,我們于是也就不能去預(yù)先設(shè)定什么在我們作為“國民”之上的“大全”;由于主體不可消除,因而“民族”不可消除,“國際間性”(internationality)、“地域間性”(interlocality)a就不可能被“全域主義”或者一個意在“全球整體”的“球域性”所取代 b;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每個民族、每種文化都有“話”說,我們不能預(yù)先規(guī)定他們說什么 —這涉及一個更復(fù)雜的哲學(xué)問題:我們能否進行沒有前提的對話?一個簡短的回答是,只要個體不能被徹底地象征化(拉康)、意識形態(tài)化(阿爾都塞)、殖民化(斯皮瓦克),我們就只能承認無前提的對話。在當代理論中,這種觀點幾乎不可思議,但在 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卻早已是一個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了??追蜃硬幌胧裁础昂甏蟆鼻疤?,他只想虛席以待他者的出現(xiàn)。 

a See. Huimin. Jin,.“Redefining. Global. Knowledge”,. in:.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Sage,.vol..24(7-8) ,..2007,.pp..276-280. b對于全球化時代所出現(xiàn)的“球域化”現(xiàn)象可以有多種解釋,例如霍爾就提供了一種不放棄差異和多元的立場(See. Stuart. Hall,.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Globalization. and. Ethnicity”. and.“Old. and. New. Identities,. Old. and. New. Ethnicities”,. in:. Anthony. D.. King.(ed.),. Culture,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System,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Identity),而羅伯森的“球域性”概念則期待于全球整合,將全球作為一個整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