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本分析
《西游記》第一回是“靈魂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它早達爾文三百多年探討人類的起源,而它的理論基礎(chǔ)是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之祖《易經(jīng)》!
詩曰:
混沌未開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fā)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開篇語為:
蓋天地之?dāng)?shù),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一會為一萬八百歲?!?/p>
《西游記》的如此表述如果由西方人來講,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與《圣經(jīng)》比較,《圣經(jīng)》中上帝造人與萬物用七天的時間,最后一天為休息日,天地本黑暗,上帝說要有光,然后就有了光。吳承恩也說天地本為黑暗,但使用了一個名詞:“混沌”。吳承恩的理論基礎(chǔ)是《易經(jīng)》,“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陰陽交合之后生了日、月、星、辰四象。吳承恩引《易》曰:“大哉乾元,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敝链?,地始凝結(jié)。有了地,天地之氣交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中國遠古樸素的生命誕生觀念是把天地陰陽“人化”,陰陽交合,產(chǎn)生生命。
《西游記》主角孫悟空就是天地化育而成。由于自身特有的靈慧智能,石猴子很快成為眾猴之王。作者這種構(gòu)思寓意并不像晚他300年的達爾文那樣,把人看成一般猿猴的進化,而是把人看成是“靈猴”的進化!人有人的種族根源,這是中國樸素唯物史觀的人種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