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以為你是你,其實你不是你》網絡人格(6)

你以為你是你,其實你不是你 作者:(美)伊萊亞斯·阿布加歐德


但是這些由網絡帶來的變化雖然能賦予我們更大的力量,帶給我們更多的歡樂,但同時也讓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它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我們在網上得到的人格特點可以侵入到現實生活的人格中,這會讓我們的日常交往也變得過于莽撞,缺乏禮儀與條理,即使身邊并沒有打開的瀏覽器或待機的iPhone;第二點是網上冒險帶來的直接傷害,那就是一旦我們離開顯示器,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強大感和樂趣就會馬上絕塵而去。于是有許多人會花很多時間在Facebook上維持同好友的聯系,卻讓自己家人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許多人因為郵件寫得太莽撞而被老板批評,從而引起工作上的沖突;許多人在教室里總是走神,因為網上活動嚴重縮減了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莉茲和理查德的案例,他們都在我的沖動控制障礙治療中心接受過治療。莉茲是因為強迫性消費習慣,理查德是因為病理性賭博。沖動控制障礙屬于心理疾病中強迫類癥狀的一種,同強迫癥患者一樣,沖動控制障礙的病人的大腦也經常會反復性地受到焦慮(相當于強迫癥中的強迫觀念)的侵襲,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不得不依靠某些儀式性的行為(相當于強迫癥中的強迫行為)。但不像強迫癥那樣始終沒有快感,沖動控制障礙患者經??梢愿械郊由踔炼虝旱目裣病5珡拈L遠角度來看,這最終又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痛苦和懊悔。在診斷和治療現實生活中的沖動控制障礙患者方面,我是有一定經驗的。但是莉茲和理查德的案例給這個古老的問題帶來了新的變化:他們的沖動性完全基于虛擬世界。

莉茲是一位44歲的家庭主婦,以前從未出現過任何精神上的問題。她來到診所尋求我的幫助是因為她那已經完全失控的網上購物習慣。她在收音機廣告上得知我們在斯坦福大學做一個用西酞普蘭(一種基于血清素的抗抑郁藥物)來治療強迫性消費者的臨床試驗,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被研究對象。在同我第一次會面時,她不解地向我述說了自己那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所有我喜歡的裙子我都會買三條,并且三條顏色各不相同,然后,每一個顏色的裙子我又會再買大小不同的兩條,因為我擔心萬一我以后變胖了怎么辦?或者我以后變得更苗條了怎么辦?”但與此同時,莉茲在實體商店里的購物行為還是相對理智的。因為她特意告訴我,她沒有去她家附近大型家居賣場每年一次的勞動節(jié)周末大甩賣,雖然她每年都特別期待這一天。對此她解釋道:“我覺得我根本去不起,至少今年是去不起的,因為我在網上花了太多錢?!比缓?,像是在懷念自己以前理智消費的歲月,她又補充道:“我在實體商店買東西從來不會像在網上購物那樣失控,在我不知道Buy.com(一個大型購物網站)之前我甚至還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存了一筆錢。我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也許應該問問互聯網出了什么問題。我讓莉茲從這個角度來問自己,審視網絡這一媒介是怎么促成她的行為的。她的回答同我的假設很接近,她說:“我猜這都是因為網絡,網絡讓人感到不真實,或者說不夠真實。它很單純、很有趣,讓人沒有負罪感,就像電腦游戲一樣,你想啊,一個電腦游戲能壞到哪兒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