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知道,就是指我的客戶。我走向白板,在上面寫道:“使客戶受益?!?/p>
拉迪斯先生總結道:“現在我們有了四種選擇。一家公司可以擁有四種可能的用途。一是企業(yè)家本身的良好自我感覺,國王般的掌控感;二是贏利;三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四是服務客戶。如果您再也想不出別的用途了,那么您會選擇這其中的哪一種呢?”
我站在白板前,陷入了沉思。對于我來說,每一種都挺有意義,也值得追求。最后我回答道:“我沒辦法決定,我覺得每一種用途都很不錯。我們就不能四個都選嗎?”
拉迪斯先生微笑著搖了搖頭:“大部分人都很難抉擇,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利益相關者這一理論。在企業(yè)主、投資人、員工和客戶之外,這一理論還囊括了供應商、銀行、顧問、公眾和其他許多群體。根據這一理論,企業(yè)的用途就是盡可能地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如果要把它表述得漂亮一些,我們可以用‘平衡’或是‘利益均衡’來形容。這樣大部分的人就會很高興。可問題是,‘人人所愛亦是人人所惡’這句話在這里也是適用的。
“對于用途的尋求主要涉及公司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在特定情況之下人們偏向于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假如一家公司正陷入危機,那么尋求良好自我感覺的那個人可能會尋找一個商業(yè)伙伴,或者干脆去度假。而致力于贏利的那個人會盡力節(jié)省開支,直到最終再一次出現盈余。關心就業(yè)機會的人會為了保證就業(yè)崗位而尋求援助,而重視客戶利益的人會努力提升自己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對于那些沒辦法作出抉擇的人來說,他們要么就是基本什么都不做,整天沒完沒了地開會,試圖均衡各方利益,或者不抱希望地浪費時間;要么就是因為需要采取的行動之間互相矛盾而耗盡了耐心,被動地等待著一切趕緊結束。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確也就這樣結束了。
“根據企業(yè)用途的不同,您也會有不一樣的行為偏好。因為不同的用途,您在運作企業(yè)的時候就會在不同的方向上追求最優(yōu),因此,您作為企業(yè)家也會因為不同的企業(yè)用途而擁有不一樣的任務,”他鼓勵地沖我點點頭,“那么您要不要再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