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與向的辯證(3)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而與他相反的,是大部分學生在全面學習,其中就有人做到了全面的優(yōu)秀,所以此時的一師三杰是這樣排序的:蕭瑜、蔡和森、毛澤東,這時候毛澤東排在第三,主要原因就是偏科,而高年級的蕭瑜、蔡和森是較為全面發(fā)展的,巧的是蕭瑜就是毛澤東老同學蕭三的哥哥,他們的關系很好。

雖然排名第三,但其實毛澤東的學習目的最為明確,這時候的毛澤東已經(jīng)敢于拒絕某些不必要的學習了。這真的是了不起的舉動,在求學時就敢于拒絕某種誘惑,這是特殊的能耐。其實好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恰恰是全面優(yōu)秀。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常言說,整體大于個體之和,一個車能跑但是并不意味著每個零件都要動,就是這句話的注解。多數(shù)人總覺得自己能耐不夠全面,但是個體和全體的差異可能更有指導意義,個體一味服從社會規(guī)則就會失去自我。例如對全社會而言,財富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構成,對個人而言財富就是貨幣。學校和學生的關系也是如此,事實上學校的課程設置不是為了培養(yǎng)某一個學生而量體裁衣專門設置的,它是為了全體學生而設置的,有人的興趣在文科,有人悟性在科學,差異是很大的,同一個專業(yè)里面也有著不同的方向,這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做出選擇。但可能是考評設置的標準誤導了學生,所以很多好學生將精力花費在全面優(yōu)秀上,這是一種很可惜的浪費。一般來講,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的不是全面優(yōu)秀,而是某一點上絕對的出類拔萃,所以做出選擇,敢于拒絕才是智慧。毛澤東恰恰擁有這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會來自外界,而是來自膽氣。就是你要有放棄的膽量!

人生最高智慧是順序,常用智慧是取舍,取舍之間有得有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反之得到的同時也在失去。多數(shù)人的問題往往集中在貪小舍大。

不遺余力的學習使得毛澤東在他感興趣的領域成為博學者,他在不斷積累和進步,他已經(jīng)有了自我的意識,他曾徘徊在校長門前,因為他想再次退學。天,他想干什么?數(shù)學美術課不及格就不及格吧,學校又沒有處罰開除,總不至于一不高興就又不玩兒了。不過好在他沒有邁出這一步。丟掉一師的圈子,毛澤東還會成為偉人嗎?我們不知道。歷史不能假設,反正毛澤東沒有離開一師。不過毛澤東的思想顯然在深化,他開始否定以前,他給朋友的信中表示以前主意錯了,現(xiàn)在大了,有概念了,“于是決定為學之道,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專門?!蹦阋菦Q定學習并且學有所成,就需要深刻領會一下毛澤東寫的這一段話。訂好了學習目標后,毛澤東開動了,先學起來。

在進入一師的頭兩年,毛澤東埋頭讀書,以刻苦著名,常常掏空腰包買書。

他每天總是在天色微明時就起身,晚上熄燈后還借外面一點微弱的燈光苦讀,奇怪的是他并沒有因此近視。所以戴眼鏡并不代表知識多,也不代表刻苦,只是說明眼睛先天不強。毛澤東從不肯浪費半點時間,而且持之以恒,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林林總總,都認真地研讀,許多書他一定讀了很多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青年毛澤東有著深刻的影響。注意此時的毛澤東的知識中幾乎不包含西方的文化。我們強調這一點就是想說明,中國人不要妄自菲薄。西方超越我們是因為科學而不是他們比我們高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