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金錢、武力(1)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知識、金錢、武力:最世俗也最有力量

1919年4月6日,毛澤東回到長沙。北大之行帶來的新鮮感被現實生活的緊迫感代替,毛澤東在思想上的進步不能直接改變他的社會地位,既然他拒絕出國,拒絕上北大,那他在世俗中就依然只是一個中專生,最先的落腳點就是在他的同班同學周世釗推薦下,當了個小學教員,工資不多,剛剛夠吃飯。

中國社會已經不是那么從容和平穩(wěn),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前期,歷史已經給毛澤東留出了學習的時間,再也沒有耐心了,中國社會已經是火山爆發(fā)的前夜,炙熱的巖漿已在翻騰,醞釀著最后的爆發(fā)。

我們先看看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辛亥革命是個好事情,清朝貴族自從1840年后,墮落成洋人的走狗后就已經注定了它徹底消亡的命運,中國人不再需要跪下了,改成握手了,中國人不再被強迫地稱呼別人老爺了,改稱先生了,中國沒有政府了,今天是南方人說了算,明天是北方人說了算,但要是以為中國沒有了皇帝就會自動進步,那就大錯了。大英帝國至今日尚保有皇室,法國人把路易十六砍了,卻又歡呼拿破侖來當皇帝。對一個國家來講,有沒有皇帝不重要,關鍵是握有權力的人做些什么,清廷貴族已經證明他們失去了當政的資格,孫中山先生試圖說明他當領袖是合適的,但他沒有力量,手握軍權的袁世凱說他是領袖,于是老百姓就得認他當大總統(tǒng),當上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不是想著考慮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利益、人民的生活,而是想著當皇帝,于是乎擁護他的力量也分裂了。中國內部四分五裂,外侮撲面而來。

20世紀初的世界最大的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是發(fā)生在歐洲的帝國主義之間的狗咬狗的戰(zhàn)爭,對世界有著重大的影響。戰(zhàn)爭的結果導致以德國為首的幾大帝國的覆滅,導致大英帝國的衰落,導致俄國十月革命,導致美國的崛起,以及日本的興起,給中國帶來的不是榮譽和利益,而是侮辱和傷害。

世界歷史將會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那就是歐洲人為什么在科學的助力下,沒有向外征服全球,而是自己互相掐?不管怎么說,這使得我們中國在最弱的時候,沒有面臨歐洲最強大的強盜的直接殖民進攻。

當時代表中國的是北洋政府,它的總理段祺瑞借了日本人的錢,提出對德國宣戰(zhàn),加入對德戰(zhàn)爭。我們不用討論段祺瑞的目的了,因為這一政策根本沒有機會實施,國內各派紛紛反對,結果就是中國死的人(主要是勞工)比日本還多,可是沒有獲得任何利益,反而面臨進一步的屈辱和傷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