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文明的興起:美索不達米亞(3)

人文通識課1:古典時代 作者:(美)羅伊·T·馬修斯


最初,蘇美爾人需要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記錄農(nóng)業(yè)和商業(yè)信息以及他們統(tǒng)治者的言行。他們最早的符號是(pictogram),也即一些細心繪制以表示特定事物的圖畫。接著他們又增加了一些(ideogram),也即畫出來表達意思或概念的圖畫。比如,簡單地畫一只碗可以用來表示“食物”。隨著這些圖畫變得越來越各具風格,其意義開始從所代表的物體轉到了符號本身;也就是說,符號開始代表一個詞而不是一個物體。

稍后,蘇美爾的畫符人和書寫人識別口頭詞語的發(fā)音,借用此前已有的象形符號和表意符號并以之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phonogram),也即標識單個語音的符號。這些簡化了的標準符號最終形成了一套以音節(jié)發(fā)聲為基礎的語音書寫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組合起來就產(chǎn)生了文字(圖1.4)。此后的諸文明對蘇美爾文字作進一步改造,將元音與音節(jié)區(qū)分開來,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套基于單個發(fā)音的真正的字母表。

蘇美爾人現(xiàn)在能夠表達復雜、抽象的概念了,他們的文字系統(tǒng)也能夠擴展到其他語言里。阿卡得人和巴比倫人吸收并改進了蘇美爾人的字體以記載和保存他們的文學,包括《吉加美士史詩》和漢謨拉比法典。到青銅時代末期(約公元前1200年左右),其他一些書面語言也已存在,但阿卡得—蘇美爾語卻是近東地區(qū)的外交和商務用語。

蘇美爾書寫體系被稱作(cuneiform),這個詞源于拉丁語詞cuneus,意為“楔子”。書寫人用楔形的蘆葦或筆桿將符號刻在潮濕的陶板上,而藝術家和工匠們則手持金屬工具將文字刻到石碑或圓形石柱上。這些刻在陶板和石碑、石柱上的楔形文字保存了幾千年,為人們了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蘇美爾人、阿卡得人和巴比倫人的宗教雖然各有差異,但卻擁有許多共同的基本態(tài)度和概念,它們構成了近東信仰體系的基礎。美索不達米亞宗教的根本信念是:諸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為他們服務,神祇處于完全掌控的地位,無能為力的凡人別無選擇,只有服從和崇拜這些神靈。惡劣的氣候和難以預測的河流使生活顯得非常脆弱,諸神也顯得任性無常。美索不達米亞人懷有一種模糊的觀念,認為死者棲息在一個昏暗的陰間,但是他們卻不相信來世之類的東西,也不相信對死者的獎勵或懲罰。他們幾乎從不把幸福看作是塵世的目標;悲觀主義始終是他們宗教和文學中的一個永恒主題。

美索不達米亞宗教有三大重要特征:(polytheistic)——存在許多時常相互爭斗的男女眾神;(anthropomorphic)——諸神擁有人類的身軀,具有各自獨特的性格和特征;(pantheistic)——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到處存在著神祇,總共有幾百個。由于美索不達米亞人覺得他們的諸神具有人的形狀,擁有凡人們的一切優(yōu)點和缺點,所以,他們相信諸神像人一樣生活著,他們也因此用非常實用的手段來對待超自然的力量。例如,他們相信他們的神祇會舉行會議,商討決定,并命令自然界的諸種力量向凡人們大肆行虐或慷慨賜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