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在美國(5)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作者:(美)史景遷


在一系列寫給朋友清富的信中,吐溫安排海阿松在第一封信中勾勒出他的夢中樂土:親愛的清富: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就要離開苦不堪言的家鄉(xiāng),遠渡重洋,前往夢土。那兒,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沒有人受虐待、遭辱罵——亞美利加!亞美利加,那是自由之地,勇者之家……我們都知道,美國張臂歡迎德國人、法國人,甚至潦倒的愛爾蘭人,我們也知道,她供給他們面包、工作、自由,他們也心懷感激。我們更知道,美國真誠歡迎其他受壓迫的人,并以其富饒供養(yǎng)他們,無論其國籍、信仰、膚色。[17]

在第二封由船上發(fā)出的信中,仍然天真的海阿松描述,他尚未到手的十二元月薪是如何被瓜分的:兩元進了美國領事的口袋;通關費由薪水之中預支,并以他的妻子、兒子和兩個女兒作為抵押。抵達舊金山時,他的隨身物品已所剩無幾:他的行李被誤認為一名鴉片走私犯所有,被沒收;他最好的朋友進了牢房;他最后的十元現(xiàn)金也被迫交給官方指定的醫(yī)生,作為注射天花疫苗的費用。其實他在中國才打過針,而且在舊金山注射一般只需二元。[18]

在吐溫筆下,海阿松出現(xiàn)的場景為剛結束內戰(zhàn)的美國,屬于移民史上較特殊的時期。當時有些勞工中介者,將大量中國人運至美國南方,以延續(xù)原本由黑奴擔任的種植工作。但是種植計劃卻不幸失敗——猶如大部分計劃的下場——海阿松原本和其他中國移民一樣,集中一處,“擠在小小的房子里,等待發(fā)落”,此時卻重獲自由,同時得到保證,將來必可收回六十元通關費。他向朋友清富表示,他“每天都學一點英文”。他并慶幸自己運氣好,能夠在“受盡壓迫的環(huán)境里,尋得安身之處”。此時,悲劇卻開始上演了:我心中正感到欣慰,幾個年輕人朝我放了一條惡犬。我雖想自衛(wèi),卻不知該怎么做。我退向一處后無出路的門廊,那只狗毫不留情地沖上來,攻擊我的喉嚨、臉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我尖叫著求救,那些年輕人卻只是謔笑著。兩名穿著灰色制服的人(他們所謂的警察)駐足看了一分鐘,接著悠閑地走開。但是一名男子攔住了他們,帶他們回來,指責他們不該任我遭受凌虐。兩名警察于是持短棍擊走了惡犬,我大大松了一口氣,此時衣服早已破碎,從頭到腳更渾身是血。那位攔住警察的男子質問年輕人為何虐待我,他們要他少管閑事,并說:

“這個中國鬼跑到美國來,跟聰明正派的白人搶面包,他們自以為天經(jīng)地義,其實是在制造事端?!盵19] 海阿松隨即被警察逮捕,因為他“破壞秩序,擾亂和平”。在前往監(jiān)獄的路上,“后面跟著一大群笑鬧的街童,以及無所事事的人”。進入牢房之后,警察朝著他大叫:“窩著吧,你這個寄生蟲,你要搞清楚,美國是沒有你們立足之地的。”接下來三封信里,海阿松談到獄中的悲慘夜晚,以及荒謬的審判過程。此時他才知道,在真實世界里,白人可以作證指控中國人,中國人卻不能上庭指證白人。海阿松被判罰鍰五元,或是再監(jiān)禁十天,在信的結尾,海阿松與其他十五名同遭監(jiān)禁的中國人,一起忍受著相似的命運。[20]

馬克·吐溫的故事一開始就相當拙劣,接下來的修辭及法律細節(jié)更是糾結不清,難怪寫了七封“信”就宣告結束。無疑,吐溫想以惡少及不稱職警察的愛爾蘭口音,凸顯種族及法律的現(xiàn)實情況;在此情況下,若想上訴,根本是癡人說夢。

吐溫雖然讓幾名迫害海阿松的角色,自在地運用愛爾蘭口音英語,他卻沒有延續(xù)自己在弗吉尼亞市當記者的習慣,讓海阿松口吐“洋涇浜英語”。相反,他用了許多花哨的英語,以傳達這位中國訪客在窘境下抑揚頓挫的中國語言。吐溫在他破碎的小說里,利用法官允許海阿松申辯的機會,讓他在法庭上發(fā)表了一段中文。海阿松以為,他的意見會由庭上指定的翻譯轉達,于是說道:“請聽,哦,聽聽有力的中文,請相信!我正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朝我放了條狗,而且——”此時法官一聲“安靜”,打斷了他的話,傳譯則喃喃自語道,海阿松的證詞根本不會被庭上采納。[21]

此時,美國人已開始接受所謂的“洋涇浜英文”或商業(yè)英語;這種英語源于十八世紀的通商口岸,一個世紀前,安生準將還斥之為荒謬。無論是在文獻記載或是小說里,在西方場景下,語言運用的狀況,都會因文章里中國人的不同而出現(xiàn)差異。十七世紀末,沈福宗曾與托馬斯·海德在博德利圖書館以拉丁語交談。孟德斯鳩1713年的消息來源黃嘉略,能說流利法語。繼黃嘉略之后,隨著耶穌會教士前往法國的中國天主教教徒胡若望(John Hu),一直學不好法語。至于吐溫筆下的海阿松,也終于因為無法向當局解釋自己的行為,而被關到瘋人院去了。[22]奧利佛·戈德史密斯文中的李安濟,雖可操持完美英語,讀者卻始終不知道他是怎么學會的。沃波爾的密立說得一口破英語,當他看到準新娘卡洛林·坎貝爾時,立刻大叫,“她誰,她誰?”(Who she,Who she?)

在哈特及吐溫熟知的加州及內華達州中國人社區(qū)里,洋涇浜英語顯然相當普遍,第一份對其用法的半正式介紹,于1860年出現(xiàn)于《紐客泊客雜志》(Knickerbocker)。[23]第一篇知名的長篇洋涇浜語作品,則由一位匿名的美國海軍軍官發(fā)表于1869年的《哈珀雜志》(Harper’s)。[24]這篇作品的特色在于,它將當時最受美國人歡迎的詩作,亦即朗費羅(Longfellow)1842年的《登頂》(Excelsior),“翻譯”成洋涇浜英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