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國
周王有德嗎?據(jù)說有。
在兩周的文化人筆下,他們的先君和先王都是道德楷模,寬厚仁慈,勤政愛民,禮賢下士。比方說,每年春耕,周君都要在田間地頭舉行“馌禮”(馌讀如葉),表示親自送飯給農(nóng)夫。諸如此類的說法不勝枚舉,依據(jù)恐怕也是有的,周的史官和詩人畢竟不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何況即便是做秀,也比商王的鞭子好。
結(jié)果天下歸心,“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4這話其實很實在。沒有“力”,光有“德”,是得不到天下的。周人的聰明,就在他們兩手都用,而且用得智慧。對大國,他們示威,大國就不敢作對;對小國,他們示柔,小國就甘愿附庸。這樣一來,可不就“三分天下有其二”?
顯然,周人不但有“力”,而且有“智”。只不過后來做總結(jié),就只剩下“德”。
5
德,成為上天授權(quán)的標(biāo)準(zhǔn)。
后面的結(jié)論也順理成章。周人既然“以德得天下”,那就必須“以德治天下”。否則就會跟殷商一樣,自取滅亡。
這是周人幾乎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道理。周公一再對子弟和同仁們說:我們是“小邦”,根本就沒資格“居中國”,也不敢“革殷命”?,F(xiàn)在天地翻覆,完全由于皇天上帝“改厥元子”,不認(rèn)商王認(rèn)周王。為什么呢?就因為紂王失德,而文王和武王有德呀!這跟當(dāng)年夏桀失德,商湯革命,是一樣的呀!
這個道理,直到西周晚期還在講。陜西岐山出土的青銅器“毛公鼎”銘文,就說皇天對文王和武王的美德大為滿意,
這才讓我“有周”來匹配上天。難怪周公說,我們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延續(xù)文王的美德,才有可能保住天命。
6
張叔平題拓本毛公鼎銘文。
諸如此類的話,周公對召公說,也對康叔封說??凳宸猓褪俏渫鹾椭芄耐傅艿芗Х?,排行老九。管蔡之亂后,周公把武庚的人民一分為二,組建成兩個新的國家。其中一個給了紂王庶兄微子啟,國號叫宋,公國;另一個則給了康叔封,國號叫衛(wèi),侯國。衛(wèi)和宋,其實就是殷和商,是古代殷商二字的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