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力量
以德治國,也許來自周人的“靈感”。
沒錯,“德”這個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見于卜辭。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思也有兩個。一個是“視線很直”,所以“德”通“直”,也讀“直”。另一個是“看見了什么”,所以“德”通“得”,也讀“得”。在卜辭中,它還被借用來表示“失”。9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亂。在古文字中,得失治亂,都可以是同一個字。
甲骨文的“德”(粹八六四)。羅振玉先生指出,卜辭中的“德”,都可以借用為“失”,可見其本義是“得”。
很好!文化密碼,就在于此。
的確,德,首先是“得失”。周公他們要考慮的,也首先是“得失”,是天命的得到和失去。而且,由于來之不易,由于轉(zhuǎn)瞬即逝,由于天命無常,由于天不可信,他們必須“有德”。
這就首先要“有心”。
于是,西周青銅器上的“德”,就在眼睛下面加了“心”,意思是“心中所見”,是內(nèi)心世界的得失和曲直,即“心得”。這就已經(jīng)非常接近今天所謂“道德”,盡管在周人那里,道是道,德是德。但德字如作他用(比如人名),則仍是甲骨文字形,有路,有目,無心,德鼎和德方鼎就是。
金文的“德”(何尊)。這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表示道德之德的“德”字?!爸袊倍值淖钤缥淖钟涊d,也在這件青銅器上。
金文的“德”(德鼎)。這里的“德”,因?yàn)槭侨嗣?,字形仍與甲骨文同,無“心”。
有沒有“心”,很重要。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心之德”,最早的是在“何尊”,原文是“恭德裕天”。這是成王時期的禮器,記載了周公營建成周(洛陽)的史實(shí)。10其中還有“宅茲中國”四個字,是“中國”一詞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文字記載。這件出土文物雄辯地證明,周人在平息了武庚和三監(jiān)的叛亂,有資格“居中國而治天下”時,“以德治國”的觀念就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