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梁冬)和一些企業(yè)界的朋友一起去了不丹,在那里有個很有趣的體驗。我的好朋友、臺灣的“奇女子”陳念萱,幫我約了一個人,他就是不丹的國師格瑪烏拉,相當于國王的顧問。
不丹是一個小國,人口有70萬,面積和臺灣地區(qū)差不多大,人口和國土面積算下來,還算是蠻開闊的一個地方。這是一個信奉佛教、以佛教立國的國家,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甚至唯一以GNH衡量發(fā)展進步水平的國家。在這個過程當中,格瑪烏拉參與制訂了整個國民幸福指標發(fā)展的規(guī)劃。
格瑪烏拉本身在宗教方面有非常深厚的知識和功底,他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留過學,取得了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社會學、經(jīng)濟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現(xiàn)任不丹國王是第五任國王,格瑪烏拉是第四任國王和
人之所以覺得貧困,不是因為他沒有吃的,而是因為他不如別人。查爾斯·漢迪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代人的貧困來自鄰居的眼光。這就叫相對貧困感,當人們覺得窮的時候,不是因為本身窮,而主要是來自他的鄰居?,F(xiàn)任國王的顧問。
我們同去的朋友都感到非常震撼,想不到這個國家對幸福問題的思考這么細致。他們把整個國民的幸福分成九大維度: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算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不超過30%;第二是人民互助的程度,就是在沒有利益的前提下人們是否愿意互助,經(jīng)過定期的市場調查或者國民統(tǒng)計來看變化趨勢;第三是國民用于祈禱和冥想的時間,因為不丹是一個受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第四是人們生氣的時間;第五,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還包括森林,就是綠地面積占整個國土的比例……不丹人用這種方式考察一個人在這個國家是否幸福,每年整個國家的政策又圍繞著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而展開。如果一個不丹人在一年當中生氣、發(fā)怒有26次之多,那他就是一個不幸福的人,就會有人去幫助他。還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基于全國人民的幸福狀態(tài)——包括心理狀態(tài)、外在狀態(tài)來展開調研,然后持續(xù)地進行改良。
不丹人對于幸福的整個理念讓我們感覺很烏托邦、非常美好;另一方面,我們也有點兒質疑這種幸福是否可持續(xù)。格瑪烏拉說,人們的快樂其實來自思想深處的滿足感。格瑪烏拉介紹稱,每一個不丹家庭,如果有人沒有土地,國王會根據(jù)全國人民的花名冊,讓他在某個指定的區(qū)域砍80棵樹用來蓋房子,其他的土地則用來種糧食。有意思的地方是,不丹皇家的航空公司只有兩架飛機,所以他們的國王到其他國家出訪時也要乘坐。不丹人常常在飛機上碰到國王,還跟國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