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政者的優(yōu)勢在消失
一般情況下,盡管執(zhí)政黨和執(zhí)政聯盟擁有任免權和關注度等諸多內在優(yōu)勢,但只要支持者失去了對他們的熱情,而反對者手中又握有可以攻擊他們的把柄,他們就很可能失去一些選票。近年來,這種現象增加了:對歐洲17個民主國家的一項分析顯示,自20世紀40年代起,執(zhí)政者謀求競選連任時失去選票的數量不斷增長。20世紀50年代,執(zhí)政者平均失去1.08%的選票;20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為3.44%;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幾乎翻倍,達到了6.28%。20世紀50年代,被調查的國家中有35個國家的內閣連任成功,37個失??;20世紀90年代,只有11個連任成功,46個失敗。展開此項分析的政治學家漢內·瑪爾特·納魯德和亨利·瓦倫還指出,這一趨勢不僅在英國或荷蘭等歷史悠久的民主國家比較明顯,在希臘或葡萄牙這樣年輕的民主國家也是如此。換言之,這一趨勢與民主實踐的歷史和傳統(tǒng)無關。
政府下臺更快
還有證據表明,“二戰(zhàn)”結束以來,越來越多的執(zhí)政聯盟或內閣在任期未滿之前就因為政治內訌而下臺。政治學家將內閣的下臺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別:一類是有嚴格法律依據的,即憲法有相關規(guī)定、根據法律規(guī)定需要定期選舉或首相去世后必須有人接任;另一類具有隨意性,即由政治動蕩引發(fā),比如內閣因政治糾紛而辭職或沒能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根據此前提到的斯堪的納維亞的研究人員搜集的歐洲17個議會制民主國家1945年以來的政府數據,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一類情況比前一類情況出現得更多(分別占72.9%和64.7%),并且與之前幾十年相比,兩者之間的比例差距也更大。不過,20世紀90年代,兩者的比例是持平的。
21世紀前10年,后一類情況增多的趨勢又加速了,這并不足為奇。自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fā)以來,政府倒臺、內閣解散、聯盟岌岌可危、政府部長遭到解職、曾經不容置疑的政黨領袖也被迫辭職。當經濟問題席卷整個歐洲,當權者面對危機時的無能為力表現得極其明顯。
大量證據表明,即使是在非議會制民主國家,在競選中獲勝的執(zhí)政者也要受到諸多限制,其所獲得的“選民授權”因此被削弱。在美國,政府的挫敗感越來越強,一個原因就是,參議院批準總統(tǒng)對政府各部部長的提名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正如紐約大學學者保羅·萊特所說:“從總統(tǒng)提名到參議院批準提名要經過6個多月,這在1964~1984年是聞所未聞的?!痹谀?0年間,從提前得到提名通知到提名最終被批準,只有5%的被提名人等待的時間超過6個月。對比今天極其緩慢的速度,過去的速度簡直快得令人難以置信。萊特發(fā)現,在1984~1999年,30%的被提名人等待的時間超過6個月。另外,在1964~1984年,50%的提名都是被快速批準的,被提名人等待的時間只有一兩個月,而在1984~1999年,這一比例只有15%。未來10年,隨著政治“極化”的加劇,這一趨勢只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