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 如何把拖延發(fā)生的幾率降到最低?

戒了吧,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拖延心理學 作者:辰格


【解讀】 如何把拖延發(fā)生的幾率降到最低?

網(wǎng)站上曾有人發(fā)起過一個活動:每天早上寫下自己當日的工作計劃,等到晚上的時候再跟帖說明一下完成的情況,看看自己是按時執(zhí)行了,還是拖延了?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很多,大多數(shù)人早上都信心滿滿地寫下了要做的事,可到了晚上卻都喪氣地感慨:“真煩??!又沒完成!”

看到這兒,很多并未參與這項活動的人表示,其實自己也跟他們差不多。雖然心里很想徹底擺脫拖延的毛病,可就是克服不了心理上的慣性,總感覺自己很難一口氣完成某項任務。

對此,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教授皮?!に沟贍栍昧耸嗄甑臅r間,研究了上百種的拖延情況,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長期以來,人們對于拖延的解釋——太忙了和太懶了,并不太正確。和普通人相比,患有拖延癥的人更沖動、更古怪,令人捉摸不定,他們很少關注事情的細節(jié),也不太盡職盡責。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項任務,并且很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能完成,這一點跟懶惰的人全然不同,懶惰的人根本不在意任務是否能完成。當然,拖延的人和懶惰的人也有共性,那就是他們都喜歡找一大堆天花亂墜的理由給自己開脫。

斯蒂爾教授對拖延進行深度研究后還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否拖延,以及成功戒掉拖延習慣的幾率有多大,是可以計算的。對此,他提出了一個“拖延癥計算公式”:

U=EV/ID

在這里,先給大家解釋一下,公式中各個字母所代表的意思:

U:完成給定任務的愿望

E:對成功的期望

V:創(chuàng)造的價值

I:任務的緊迫性

D:主觀拖延的程度

這個公式意味著,人往往會拖延那些無法立刻見到回報的事,而是會把精力全部放在能夠直接產(chǎn)生效益的活動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讓你做一件事,可以選擇兩種回報方式——馬上給你50塊錢,或者是一年之后給你100塊錢。多數(shù)人肯定會選擇馬上就拿到50塊錢,因為這是立刻能看見的回報,至于一年之后的事,那誰也不敢說。

如果換種方式:有人讓你做一件事,依然是兩種回報方式——五年之后給你1000塊錢,六年之后給你2000塊錢,那么多數(shù)人又會選擇2000塊錢,因為都是無法立刻看見回報的事,無所謂再多等上一年。

言歸正傳,回到拖延公式的問題上來。斯蒂爾教授認為,這個公式不僅可以計算一個人成功克服拖拉習慣的幾率,還能預測拖延什么時候會發(fā)生。通過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然后據(jù)此調整行為模式,就可以幫助人們把拖延發(fā)生的幾率降到最低。對廣大拖延的人來說,這個公式的確是值得一試的好辦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