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束晳《補(bǔ)亡詩》云:“黍華陵巔,麥秀丘中?!绷昙瓷降?,丘陵也。說明黍開花于山上。四方高中央低者為丘,長江流域的山上有田,可種稻,但在陜西的山上則種麥。此說明了中國農(nóng)作物有高地與低地兩種。而古代多為高山上之農(nóng)作物,是旱地作物。
《淮南子》記載:“堯之治天下也,其導(dǎo)萬民也,澤皋織網(wǎng),陵阪耕田。”澤是水澤岸邊。陵者,大皋,山無石者,土地高者曰阜?!摆妗被蜃鳌皩辍被颉佰唷?,《詩·小雅·正月》:“瞻彼阪田?!壁嫣餅槠閸绱搱?。此處說明在平原之湖泊地區(qū)捉魚,在山陂之處耕田,可稱陵阪文化?;茨献訛榻癜不帐∪?,知古代人民在低地捉魚,在高地種田,可知他懂歷史。
中國古代農(nóng)作物非用河水灌溉,云旱性之高地作物。如“神農(nóng)氏”又名“烈山氏”,“烈山”兩字之意義即將山坡上之草木用火燒毀用作肥料,然后下種??梢姼N之地在山上,是山耕,并非用水利灌溉。
中國古代山耕之又一證明:史載“舜耕歷山”(歷通厲),亦是山耕。
《禮記》中載有旱稻,即《內(nèi)則篇》所記“陸稻”。
《管子》書中記有“陵稻”。陵稻即栽種于山陂高地之稻③。
《吳越春秋》云:“堯遭洪水,堯聘棄④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qū)?!贝颂幩^“山居”,是命人民住山上種田。古代高地上種的當(dāng)是黍稷,而非低地的稻麥作物。
《易經(jīng)》說:“上古穴居而野處?!?/p>
《禮記·禮運(yùn)篇》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笨哒哐ǖ?。營者指一個個散布于高地之窟窿。今日的太行山區(qū)仍可見在半山地帶有此類穴居。此類穴居并非在平地挖洞,乃在干燥的山地上挖洞。
公劉之詩云:“陶復(fù)陶穴?!碧占赐诳?,在山上挖穴而居,亦即居于山地。
山居與山耕同時。中國此時期之文化,可稱為“黍稷文化”,亦可稱“陵阪文化”。推想中,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決無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可找到證據(jù),證明古代先民耕種與居住均在高地。
《孟子》中記載:“當(dāng)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睜I窟者,環(huán)形之山洞也,今日河南省仍有可見。人居住在山洞內(nèi),可證明耕地亦在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