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東晉歷朝多軍屯
西晉歷時51年而亡,東晉繼起,歷時103載,其間亦有多處屯田。
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后,為鞏固江東政權(quán),便下詔“課督農(nóng)功”。并要求全國將士除要任外,均須赴農(nóng),“使軍各自佃作,即以為廩”①,并以地方官吏上繳糧之多寡作為成績的考核。大臣應(yīng)詹更上書獻議學習漢代趙充國和蜀諸葛亮屯田渭濱以抗魏的經(jīng)驗,將安徽壽縣作為軍屯模范區(qū)。
當時祖逖請準北伐,朝廷只給1000人之糧,布3000匹,并且不供應(yīng)鎧仗與人力,得自行招募。祖逖遂“躬自儉約,勸督農(nóng)?!保⒌栌诎不召窨h之北,一面軍屯,一面應(yīng)戰(zhàn),卒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②。同時在荊州(鄂、湘、蜀、黔)方面亦有散兵佃作,足見于此時期軍屯有卓著成績。
晉明帝時,溫嶠建議在長江沿岸墾荒,“諸外州郡將兵者及都督府非臨敵之軍,且田且守”。由兩軍輪流更休耕耘,政府多有采納③。又陶侃為荊州刺史時,亦“勤務(wù)稼穡,雖戎陳武士皆勸厲之。是以軍民勤于農(nóng)稼”④。楚“百姓勤于農(nóng)殖”,說明荊州軍民并耕,成績可觀。
晉成帝時有北伐意,荊州刺史庾翼率四萬軍自武昌至襄陽,并命其子庾方在襄陽“繕修軍器,大佃積谷”,憑屯田以解決軍糧。
迨后晉穆帝北伐,命殷浩“開長江以西疁田⑤千余頃,以為軍儲”⑥。殷浩“沐雨櫛風,廣開屯田”,一面又命部將荀羨率軍“北鎮(zhèn)淮陰,屯田于東陽之石鱉”⑦,成績斐然。
至晉孝武帝時,由于苻堅統(tǒng)一北方,荊州刺史桓沖慮其南下,便移鎮(zhèn)上明①,命士卒在長江北岸屯田②。
東晉末年,劉裕掌政,下令“州郡縣屯田池塞,諸非軍國所質(zhì),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③。可見當時荊州以外地區(qū),屯田數(shù)不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