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3)

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 作者:楊照


6

這本書的內(nèi)容,最先是以香港《明報》的“星期副刊”的專欄形式出現(xiàn)的。在黎佩芬主編的邀約下,我先以“十首我喜歡的……”選曲形式,寫了一年五十篇的專欄,前后介紹了五個門類的五十首作品,選取的是一些樂史上認定的經(jīng)典杰作,而且一般很容易找到、聽到的曲目,有點像古典音樂中的入門或“必聽”曲目,用這些曲子串起鋼琴音樂史變化的軌跡。不過到了第二年的專欄中,選出來的樂曲,開始加入了比較多不是那么有名、那么眾所皆知的,例如“宗教音樂”和“三重奏”都不算是聽音樂的人所熟悉的領域,也是一般認為比較“難懂”的形式,這樣的樂曲最大的價值正在:它們帶著那么多我們不習慣的音樂元素與音樂表現(xiàn),指向了和我們今天生活很不一樣的環(huán)境,這種音樂更能夠把我們帶離現(xiàn)實,去領受體會異質(zhì)的美與秩序,開拓了我們的感受范圍,我真的很樂于扮演讓這些音樂進入更多人生命視野的橋梁角色。

書中體例上有項明顯的破格,是不以音樂形式為標準,改以作曲家為對象,選了十首李斯特的作品。如此破格寫作,源自二○一一年恰好是李斯特兩百周年誕辰紀念年,我在“臺中古典臺”及臺北“Bravo 91.3”主持的廣播節(jié)目“閱讀音樂”中,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專注介紹李斯特其人其作其時代。一年的節(jié)目,沒有播過重復的曲目,都還沒有把我手上擁有的李斯特作品錄音播完。在此過程中,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李斯特的驚人天分與音樂貢獻,也就更加遺憾,臺灣大部分的人就算接觸李斯特的音樂,也都只聽那么少數(shù)幾首“熱門”的曲子,無從領略李斯特的全貌,更無從理解他既豐厚又傳奇的人格,因而決定將我對李斯特的認識,部分轉(zhuǎn)為文字,放進了這個書寫計劃里。

7

《想樂》試圖提供一點我自己和音樂的聯(lián)結(jié)經(jīng)驗,一種借由知識、思考的介入來和音樂發(fā)生關系的方式。這里記錄的,是我自己在音樂中尋找意義的過程。用心、用身體主觀感受音樂的經(jīng)驗,很難轉(zhuǎn)手傳給別人;相對地,用大腦思考過的材料,或許比較有機會可以提供作別人聽音樂時參考,增加從音樂中找到意義的機會,也就是增加“聽懂”音樂的機會。

我從來不主張有什么“正確”的聽音樂方法,我也無法接受有人主張一定只能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用什么方法聽音樂。唯一的標準,是如何從音樂中得到最大的收獲吧!什么準備都不做,光靠聽力與直覺,顯然不會是好辦法。

了解樂理會有幫助,明白樂曲結(jié)構(gòu)會有幫助,感應樂曲背后作者的生命與思考也會有幫助。我能做的,就是攤開一些對我發(fā)揮過作用,又能以文字表達出來的知識,呈現(xiàn)給大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