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dāng)詩人變成了哲學(xué)家(2)

想樂: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 作者:楊照


這首作品分成四個很不平均的樂章,第一樂章的演奏長度,超過其他三個樂章的總合。然而一八四八年首演時,最長大的第一樂章竟然被肖邦省略了!原本的大型奏鳴曲,變身成了小曲。肖邦并不是對自己寫的第一樂章沒有信心,而是對巴黎聽眾沒有信心,他顯然認(rèn)為加上了第一樂章,聽眾會覺得“這不像肖邦?。 ?/p>

是的,和《幻想波蘭舞曲》一樣,大提琴奏鳴曲加入了許多不同于過去肖邦的成分,更神秘些,更沉重些,也更深邃些。相形之下,華麗燦亮的部分減少了,原來的“詩人”似乎正在朝“哲學(xué)家”的方向轉(zhuǎn)化。

我們在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如果”。如果肖邦活得久一些,如果他不在三十九歲英年早逝,那么四十歲后的肖邦,可能會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作品?這樣的“如果”當(dāng)然也就揭示了更大的遺憾。肖邦正在蛻變中,他在跟過往巴黎式的藝術(shù)個性搏斗,一種新的音樂可能,在這兩部作品中靈光乍現(xiàn)又乍逝。

創(chuàng)造出這種新可能,大提琴這種樂器和弗朗肖姆這位朋友,幫了大忙。至少前三個樂章,肖邦盡量做到了大提琴跟鋼琴的平等互動。鋼琴部分艱深,很不容易演奏,卻謹(jǐn)慎收斂,與大提琴互相扶持共舞。第二樂章詼諧曲許多段落聽起來像勃拉姆斯,和聲極度緊密理性。第三樂章緩板,肖邦大膽地總共只寫了二十七個小節(jié),像是一個晶瑩剔透的小水晶,建構(gòu)在單一的主題意念下,讓鋼琴與大提琴進(jìn)行一次完整的對話,有頭有尾有中腰,但除此之外別無枝節(jié)、別無贅肉。

終曲樂章速度加快,快板中鋼琴的聲量與音色變化,無可避免都壓過了大提琴,原來融合的音樂又分出主客了,在鋼琴狂放帶領(lǐng)下,大提琴謙虛地陪伴走到終點(diǎn)。

這是一首學(xué)習(xí)大提琴演奏的學(xué)生必學(xué)必演的經(jīng)典作品,不過比較麻煩的是,要在比賽或考試中選這首曲子表現(xiàn),還真不容易找到鋼琴“伴奏”呢!誰愿意練那么困難的肖邦曲子,只為了幫大提琴“伴奏”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