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種重要作物到處瘋長,或是在一種新病毒面前不堪一擊時,農業(yè)科學家們總是對該作物進行雜交,或用同個物種的另一個品種來替代它,以消除威脅。以19世紀的法國為例,一種叫作木虱的葡萄根蟲讓葡萄種植戶們很是頭疼。解決方法就是從美國引進一種對木虱有抵抗力的“砧木”,并把一些葡萄品種,諸如霞多麗或者卡勃耐嫁接到砧木之上。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業(yè)已存在的某種植物遭受到來自南部的葉枯病菌的威脅時,玉米品種的多樣性幫助它們渡過了難關。
但是,對我來說,生物多樣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土地的使用。作為一個農民,我知道種田絕不是想在哪里種什么就種什么。我在探究這個主題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這種聯系,那就是如果不在諸如美國等擁有肥沃土壤、良好灌溉條件的地區(qū)使作物產量最大化,則會威脅到那些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的地區(qū)。
雨林和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成千上萬的物種的家園,而且這些物種對地球、空氣、水以及土壤的全面健康至關重要。它們相互協調配合,確保各層次物種的生存,使得生物多樣性成為可能。雨林隔離了大量的碳。非洲的稀樹大草原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干旱狀態(tài),不適合發(fā)展農業(yè)。但是這里卻適合動物的遷徙,重要的物種能夠在此安家,并生存繁衍下去。那時候,我開始研究全球森林的情況,結果讓我幡然醒悟。在1993年這一年,我發(fā)現在美國有將近5 000萬英畝的優(yōu)質耕地閑置,而印度尼西亞卻不得不毀林開荒,將150萬英畝的熱帶雨林變成大豆種植地;厄瓜多爾以每年2%的速度毀林開荒;亞馬孫雨林的很多地區(qū)已被燒毀,只為給牧牛場騰出地方。
人們對熱帶雨林存在一個誤解,以為它們生長于肥沃的土壤。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些地區(qū)是從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進化而來的,其土壤缺乏營養(yǎng)。但營養(yǎng)儲存在植物本身之中,如果我們能夠讓它們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長,不橫加干涉,那么不論是對這個地區(qū)還是這里的物種而言,都是再好不過的了。相反,刀耕火種的農業(yè)只能帶來短短幾年的糧產,而且因為土地養(yǎng)分枯竭,幾乎會導致顆粒無收。此外,因為失去了樹木和其他植被的保護,剩余的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蝕,進而導致泥石流、泥沙沉積和水污染。
2012年,我去了薩爾瓦多共和國。我們沿西海岸飛行,去參觀一個農業(yè)項目。這個國家曾經擁有郁郁蔥蔥的雨林植被,但是據估計,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為了發(fā)展農業(yè)和其他產業(yè),85%的雨林被毀。在一些地區(qū),農夫已經開墾了所有陡坡上的土地。他們在自己的腰間拴上繩子,再把繩子的另一頭捆綁在大樹上,這樣他們就不會滾下山坡,可以安心地播種,收割。不幸的是,因為他們沒有使用覆蓋作物來保持水土,再加上頻繁的雨水沖刷,大量的泥土從斜坡滑下,流進河流中,混沌的河水看起來就像巧克力牛奶一般。當我們從上空飛過時,看到就在河流注入太平洋的地方,形成了幾片巨大的蘑菇狀的黑色區(qū)域。而且對這些農夫來說,生產率在不斷下降。每一天,海洋都在侵蝕大量的耕作層土壤,而這些耕作層在農夫們的有生之年是不可恢復的。
“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