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內(nèi)不是沒有對苦難卻奮斗著的中、韓的同情力量。被稱為“大正民主之父”的杰出政治學者、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曾當過袁世凱長子袁克定的“太傅”的吉野作造(1878~1933)就是其中之一。吉野是基督徒,擔任過東大基督教青年會理事長,與中國、韓國留學生多有接觸,常常從學費等生活層面上關照亞洲留學生。作為徹底的民主主義思想家,吉野真正做到了站在中、韓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考察從“三一”到“五四”及其背后的發(fā)生機制,公然批判日本的侵略政策,敦促日本人反省。
在三一運動剛剛發(fā)生后,吉野在發(fā)表于《中央公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無論是(日本)國民的哪一個部分,都無從找到自我反省。發(fā)生針對自己的反對運動時,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先要有自我反省意識?!倍P于五四運動,對屢屢為日本政府所指責的中國社會的“反日”傾向問題,他在《東方時論》中為中國辯護道:“其(中國)所排斥的日本,實際上是侵略的日本……須承認,今日之日本,具有和平的日本和侵略的日本的兩面性?!比绱苏衩@發(fā)聵的、清醒的聲音,居然出于那個時代的日本知識人之口,不僅是對中、韓民族獨立運動莫大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也足見日本的“對內(nèi)民主主義”并不完全是虛偽的,其民主主義思想的基礎,在戰(zhàn)前就存在。
吉野對五四運動不僅從理論上、輿論上支持,從行動上也提供幫助。李大釗是吉野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任教時的弟子,師生間一直保持著互贈各自編寫的刊物的習慣。五四運動翌年,吉野通過時任北大教授的李大釗邀請北京學生社團成員赴日;而對三一運動領導人之一的呂運亨,吉野也在東京與之多有過從,評價其為“值得尊敬的人物”。
從“三一”到“五四”,雖然中、韓共同面對的都是日本,但這兩次運動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反日”運動,而是有著更深刻的“國際大氣候”和各自緊迫的“國內(nèi)小氣候”。而除了“一戰(zhàn)”、巴黎和會、國聯(lián)等大背景外,中、日、韓東亞三國相互間的傾軋、影響、激勵、互動的連鎖效應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