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組采訪非常特別,可以說體現(xiàn)出了目前中日關系的兩種特質:沖突與希望。
曠日持久的勞工案
2007年3月14日下午2點,在東京的地方法院,進行了中國勞工案——“西松訴訟案”的宣判,日本法院判定中國勞工敗訴。此案在案件發(fā)生地——新潟進行一審時,新潟法院曾宣判中國原告勝訴。那次判決,當時曾在日本朝野引起了轟動。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上訴,案件被移送到東京法院進行二審,結果中國原告敗訴了。這種結果似乎人們已經(jīng)預料到了,反倒是2006年新潟法院判定中國勞工勝訴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類似這種中國受害者狀告日本政府和日本企業(yè)的案件,這些年已有多起發(fā)生,但勝訴的希望都不大。
東京法院門口今天很熱鬧,中國人、日本人、當?shù)孛襟w,圍了有好幾百人。許多日本人還從各地專程趕來,聲援中國原告。原告的律師團在法院門口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新聞發(fā)布會,表示要繼續(xù)上訴,將官司打下去!
回到賓館時,遇到老朋友王選、康健等人,他們是專程來東京參加中國勞工索賠案的審判的。看來,他們對這些訴訟案的未來都不樂觀,盡管毅力和決心不減當年。
慰安婦問題再起風波
這兩天日本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新聞,是關于慰安婦問題的。美國國會一位日裔議員提出議案,認為日本政府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軍隊強征慰安婦問題認識不夠,必須向全世界再次作出深刻道歉。這件事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連首相安倍都出來講話,說沒必要再道歉。此言一出,又遭到美國、中國、韓國的批評,首相又連忙改口,又作道歉,好不熱鬧。總之,在歷史問題上,日本人總是會跟其他國家鬧出麻煩,這的確跟日本人的注重細節(jié)不注重宏觀、注重輸贏不注重對錯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有關。
這件事反映了日本政治界的一種曖昧。究竟是向左還是向右,什么時候是終點?所以這次我們覺得,當時日本的報紙也都登了,咱們的李外長在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了應該正視歷史、正視慰安婦問題等,第二天報紙也都登了。但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感受到的壓力更大的是來自美國,因為美國有一個日籍的議員提出了議案,要求日本正式對慰安婦進行道歉,因此對日本產(chǎn)生了很大的壓力。亞洲的很多國家應該看到,面對那段歷史,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中國和韓國的問題。現(xiàn)在很多國家都加入了,包括新加坡很早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包括這次美國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當這種聲音越來越多的時候,有助于日本不再漂流,回歸和平憲法。但是也沒有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