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此,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是一次赤裸裸的炒作了,只是炒的時候火候沒有把握好,自己把自己的鍋炒煳了,這種促銷行為顯然已經(jīng)開始邁向欺騙了,而且見好就收的促銷也讓消費者認清了商家的面目。
本來多簡單的一件事,就是促銷太火爆了,商家怕成本高出預算,那好辦啊!先把最開始的承諾完成了,可簡單的事非整得復雜了,又是假優(yōu)惠券又是什么的,這樣無疑是對消費者最大的歧視。消費者為什么有負面情緒?這很簡單,那就是他們看見有的人吃了葡萄是甜的,等他自己來吃的時候,你卻告訴他只剩下葡萄架了,而實際上是你偷偷地把葡萄都藏起來了,這樣沒有得到葡萄的人肯定要罵的,而這個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疏導這些不良情緒。我不知道一份外帶全家桶的成本是多少,但是我知道戶外廣告一塊牌子的月租是多少,我知道門戶大站的彈窗多少錢一個CPM,我知道分眾傳媒的LED 顯示器一塊屏一周多少錢。如果換一種思維模式,將活動進行到底,是不是會變成一次很牛的廣告效應呢?
原本一次很提升用戶口碑、增加用戶體驗的活動,非得最后那么小家子氣,那就不能怨消費者太不買賬了。其實每一個人心里都有這樣一只小狐貍,它得不到就不高興,它就愿意鬧情緒。不就是一串葡萄嘛!
通常我們看到很多的促銷活動動輒說大獎頻頻,而實際呢,你見到過多少人領過iPhone,多少人領過某某車?這些只不過是為了平面廣告的和諧與誘惑力而已,不過倒是小獎很平均,很多人都可以得到,為什么?吃了那么多年的葡萄你還不明白嗎?小獎的目的就是托,就是為了證明大獎真的有,人人有份小獎后,誰還管葡萄架子最上端的iPhone 是不是酸的呢?消費者為什么有負面情緒?很簡單,他看見有的人吃了葡萄是甜的,等他自己來吃時你卻告訴他只剩葡萄架了,實際上卻是你偷偷地把葡萄都藏了起來。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只小狐貍,它得不到就不高興,得不到就愿意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