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人們可能會給出不同的例子。阿爾貝托·特南蒂的著作耐心地追溯了西方疏離中世紀所面對的基督教死亡觀的過程——從放逐塵世向墳墓外真實生活的一次簡單的轉(zhuǎn)變。在15 世紀,死亡成為人類所受到的至高無上的考驗,被看作消滅肉身的儀式。但是,在這種新死亡觀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生活觀,生活固有的價值重新受到重視。在接下來的那個世紀,對死亡的焦慮有所減弱,16 世紀——至少在開始時——是以盡情享受生活(joie de vivre)為其特征的。
·到此為止,我們的論點一直是建立在文明之間的和平關(guān)系之上的,每種文明都在自由自在地進行著它自己的抉擇。但是,暴力也是常有的事??偸橇钊吮瘒@的是,暴力的結(jié)果常常是毫無意義的。
像高盧和西歐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羅馬化這樣成功的例子,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所花費的那個時間段——盡管常常不可信——通過羅馬化的這些民族開始出現(xiàn)時原始水平,通過它們對征服者的崇拜,事實上也就是通過它們對自己命運的默認,才能得到解釋。但是,諸如此類的成功十分罕見:正因為存在這種例外,才證明了普遍規(guī)律的存在。
事實上,當雙方的接觸充滿暴力時,失敗比成功要來得更加頻繁。“殖民主義”或許在過去取得過成功,但今天它顯然是一敗涂地。通常,殖民主義的后果是一種文明為另一種文明所淹沒。被征服者總是屈從于更強者,但是,當文明之間發(fā)生沖突時,他們的屈服僅僅是暫時性的。
長期的強行的和平共處中或許包含著讓步或共識,也可能包含著常常是富有成果的重要的文化交流。但是,這個過程總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在充滿暴力的氛圍下文化相互滲透的最佳例證,在羅歇·巴斯蒂德(Roger Bastide)的杰出著作《巴西的非洲宗教》(Les Religions africains au Brésil,1960年)中得到了描述。這本書講述了黑奴的悲慘故事,他們被強行從他們的非洲根基上拖走,拋到殖民地巴西的父權(quán)制基督教社會之中。他們對此表示反對,但同時又接納了基督教。一些逃亡的黑奴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quilombos:巴伊亞(Bahia)東北部的帕爾梅拉斯(Parmeiras)共和國并不是沒有經(jīng)過一場全面的戰(zhàn)爭就被征服了。盡管被剝奪了一切,但這些黑人還是恢復了古老的非洲宗教習俗和神秘舞蹈。在他們的candomblés 和macumbas 中,他們將非洲和基督教的儀式混合為一個綜合體,今天它仍然存在,甚至還在進一步發(fā)展之中。這是一個令人稱奇的例子。戰(zhàn)敗者投降了——但同時也保全了自己。
歷史與文明
文明在面對變化、面對它們永恒的和緩慢的變化時,或進行抵抗,或表示默許;回顧這些,我們或許能夠提供一個可以恢復文明特有本質(zhì)的最后解釋,也就是說,文明的長期歷史連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