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不一樣的商業(yè)世界(4)

必要的改革:中國改革的路徑和選擇 作者:林木


上海紡織業(yè)代表人物朱匡宇曾經回憶上海紡織業(yè)在20 世紀90 年代改制的歷史,從其間的艱辛與波折可以想見紡織業(yè)的積弊之深。變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張黎教授所在的這家紡織廠原先做棉紡,后來又計劃做毛紡。所謂棉紡就是以棉花為原料的,毛紡的主料則是羊毛,羊毛運到廠里時都很臟,要洗凈、打扯、碳化除草、梳理、制毛條,一直到最后加捻成棉線一樣的羊毛線,再成紗、織成布,每一道工序都會分別在各個車間完成。

既然做毛紡,當時就必須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這對于一家基層棉紡廠來說絕對是大事。引進設備,當然是生產線從頭到尾全部配套才能保證工序與工序之間順利銜接和匹配,最后成品的毛料符合起碼的質量標準。但是,工廠領導為了能多去幾個國家,干脆意大利、日本、德國和英國等多個國家全部跑了一圈,從每個國家分別采購了某道工序的相關設備,工廠還從瑞典進口了一臺檢測儀用來檢驗紗線均勻度,因為只有紗線均勻,織出的布才能均勻平整。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設備到了工廠,就必須在一條生產線上合作,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因為各國設備和相關工藝并不匹配,最后出品的紗線不用上瑞典的檢測儀,用肉眼就能看出來不均,布匹質量可想而知,幾百萬美元采購的設備,出品連合格都達不到??棾鰜淼牟假u不出去怎么辦?廠里就給每個工人分配幾匹布,讓工人自己到街上擺攤,賣掉賣不掉都算廠里發(fā)的年終獎勵。轟轟烈烈的采購如此收場,但因為這是國企,也不需要有人為此埋單。

張黎教授說:“要說做營銷買東西,20 多年前在街上賣布是我最早的商業(yè)體驗。在這家工廠的經歷是我親身經歷的第一個鮮活的案例,但是,也正是在這期間,來自英國的設備生產方派了兩名技術人員來中國幫助安裝設備。這兩位工人工作時的心無旁騖、專業(yè)認真、對結果負責的態(tài)度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資本主義商業(yè)社會的一個側面,也意識到繼續(xù)在這家工廠和這種環(huán)境中待著,這種路子走下去自然是不會有生路的。作為一個個體,只有努力改變?!?/p>

8 年之后,張黎教授從美國回到家鄉(xiāng),棉紡廠已經破產。上千人的一座工廠、數千萬的資產設備,就這樣消失了。他說:“為什么這段日子對我的意義最大?其實回想起來到現在我也沒覺得有多苦,大學畢業(yè),每個年輕人都是裝了一肚子改變世界、成就事業(yè)的想法,心高氣傲到了工廠。很快,你就會發(fā)現社會和時代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任何人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己之力無法推動哪怕是一個齒輪,當然也無法阻擋齒輪的轉動。在某個具體的時點,一切都是混沌的,但放在時代大背景下,一條迂回漸進的路線就很清晰。最優(yōu)路線并不難找,關鍵是什么樣的路線才真正可行?中國數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導致人們的思維更傾向于個體,因為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從決定種什么到最后賣出去換成錢回來,完全是農民自己說了算。中國歷史沒有大工業(yè)化形成的那個階段,因此也就沒有建立起對工業(yè)文明所代表的紀律、契約、責任的尊重與遵守。即使到現在一半人口已經進了城,我們也依舊是一個農業(yè)化國家,城鎮(zhèn)化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重點,也被很多企業(yè)家視作巨大的機遇。但是這樣龐大的農業(yè)人口一旦面臨嚴格流程化的工業(yè)化大生產,他們能否適應、是否可以快速轉變自己的角色、接受嚴格紀律的約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