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愛玲現(xiàn)象(2)

張愛玲情傳 作者:溫暖


她真實,因為她生存在我們體制的條條框框之外,她不必和主流有什么聯(lián)系,因此可以留存那份自由自我的寂寞。

她被后世的批評家們以“譜系”的方法引入文學(xué)經(jīng)典的殿堂,既有夏志清的“她是中國最優(yōu)秀最重要的作家”的評語,又有為數(shù)眾多的追隨者和研究者的俯仰觀望。她仿佛一具木偶被束之高閣,成為一圈帶有油墨香氣的符號,被懸掛在舊時的雕梁畫棟之間,隨微風(fēng)搖曳,仍不改凄艷冷傲的本色。懵懂之中,仿似千秋一夢,任憑煙鎖重樓,仍向往高空中的那輪圓月,用微白的珍珠般柔美的光暈,輕撫著煙柳畫橋的暗影。

遠涉重洋的漢學(xué)家們,萬里之遙卻如同和這奇女子近在咫尺般親近,宛如靜默著賞析一卷皓月當(dāng)空下的西洋油畫。聞著花香,孑然佇立的畫中仙子,便是張愛玲——一位身材頎長的骨感佳人,不僅止于濃郁的貴族氣息,還兼?zhèn)潴@世駭俗的文學(xué)天賦,聰穎敏感,仿佛指尖微微一觸,便能劃破塵俗的靜寂。奈何胭脂扣中,孽緣已遠,人去樓空,時光匆匆的腳步,挽不住那蕭索落寞中游離世外的如夢春秋。

晚清如夕陽徐徐落幕,那是紫禁城肅然矗立的巍峨城墻;五四雖涌動著如野草般肆然生長的青春激情,但如沒有晚清這塊被落日的余暉映照得看不明輪廓的墓碑,便成了沒來由的、無處生發(fā)的池沼中的浮萍?,F(xiàn)實是歷史的衍生物,就像梧桐樹的根須是從地底下的清泉處催化出來的一樣。海外漢學(xué)家對張愛玲的極高定位和評價,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另一種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沖突和交融所描繪的時代大背景。

如今,快餐文化被奉上人們的餐桌,在口中咀嚼,紛亂之中似失了味道。而張愛玲,被那挑起的筷子品嘗后的文學(xué)林地中的合歡樹,躲在人們審美萎縮的背后,用洞察世態(tài)的眸子,放大著映射萬物的瞳孔。她犀利而憂慮,從極平實的描摹中探尋著情感的皈依。愛情的澀澀的味覺,如南國雨肥的梅子,含在齒間,酸中帶甜,卻不知怎地竟然品出一絲苦的滋味來。于是感慨世事滄桑,宛若浮云,幾世情緣,終究換來一場漠然獨對。

世間已無張愛玲,就像世間不會有第二個曹雪芹一樣。這一奇女子,自有她獨特的生活軌跡,就像一彎長長的,看不到盡頭的鐵軌,踩在腳下的青石子發(fā)出的咔咔作響的聲音一樣,回蕩在初秋的森涼之中,只一個人上路,孤獨中捧著那顆心,自怨自艾,卻仍舊寂寞地縈回于那段鐵軌的一側(cè),望著遠處悠悠然聳立的民房,漸次被晨霧迷失了雙眼。

時空隔絕的縐紗之外,張愛玲那細碎的身影,被掩蔽在凄迷游離的幻象之中,為生者哀,為死者痛,揮一揮舞袖,唱一曲婉約悱惻的貴妃醉酒,于是一切都被幻化成后人品評之時的主觀帷幔,就如欣賞一座畫室中暗影之下的石膏塑像,簾幕曼舞,像溫柔的手撫慰著蒼白的魂魄,從不同的角度,便可以看到美人不同的側(cè)面。仿佛盲人摸象一般,以點概面,每人心中用鉛筆勾勒著不同的靜物畫,有的斑駁,有的凄楚,卻各個相異,共同構(gòu)成了文學(xué)廟宇之外那須仰頭才能看清高處的寬大的石階,一步步走上去,身邊繚繞著杳杳的煙云,那便是她的身影,漸行漸遠,似乎有意避開人們的視線,直至走入迷茫空洞的廟宇深處,再也難覓芳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