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不能做“甩手掌柜”
父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擁有高質量親子關系的兒童有較高的學業(yè)成就、社會技能和較少的問題行為。
但是,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風生水起的中國,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一居之所而奔波,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奔波。尤其在城市,越來越多的父母一方面很難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另一方面似乎很難靜下心來,耐心地聽孩子講發(fā)生在身邊的大事小情。
陪伴孩子是一種教育原則,內在里大有講究。就像有人所說的,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我們只有通過學習、觀察、思考、調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共享童年的美好。在童年的田園里,我們注定是匆匆過客,但這不妨礙從此刻開始,放慢腳步,用心靈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護者。
1.敏感期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我的同事有過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孩子不到兩歲時,因為夫妻二人工作都比較忙,就把孩子安排上了全托,每周五接一次,有時候太忙就半個月再去接。一開始,沒覺得有什么不好。但是,等到孩子上了初中后,漸漸感覺孩子和自己不親,總感覺有一條看不見的感情裂隙橫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孩子不太聽話,動輒吵架,難以管教,沉迷網(wǎng)絡,這時他們才后悔當初沒有與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這不是個例。有科學研究指出,孩子從出生到3歲之前,是與他人建立依賴、信任和感情的敏感期。此時與之相伴時間最長的人,會天然地贏得孩子的親近與依賴,而這種感情會長時間地延續(xù)下去,成為相互作用的“有力武器”。這有點像家禽中的鴨子。小鴨子剛出生時,它往往把第一眼看到的小動物認為是自己的媽媽。
由于工作壓力大或者生活觀念不同,越來越多的“80后”父母將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交由祖輩、保姆或托管機構來承擔,撫養(yǎng)、陪伴孩子的責任被父母移交給了第三方。研究發(fā)現(xiàn),隔代撫養(yǎng)和保姆照看存在諸多弊端,老人和保姆通常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限制,過于溺愛,容易造成兒童獨立性、自信心、社會能力等發(fā)展滯后。此外,許多父母寧可花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到一些早教機構,也不愿意花時間與孩子交流。結果,不知不覺中,孩子變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對來說,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童年更快樂。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孩子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快提高動手做事的能力。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情商、更好的交際能力、更強的是非觀念,也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這些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疑極為重要。可以想見,如果有父母始終在身邊,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奧利弗和電影《雨果》里以巴黎火車站為家的雨果,都將有別樣的童年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