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憤怒時,當指責某人使我們大發(fā)雷霆時,我們同時也對那個人做出了判斷——他以某種方式冒犯了我們。
16歲的時候,我贏得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演講比賽,題目是“評論別人的人,必定被別人評論”。我引申耶穌的話,闡述的觀點是,我們不應該對別人妄下斷語。結果那次比賽,我贏得了一罐網(wǎng)球。
現(xiàn)在,我相信,人在一生中不評判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對跟誰結婚、不跟誰結婚,雇用誰、解雇誰等等問題做出判斷。我們判斷的質(zhì)量決定著我們生活的質(zhì)量。
耶穌說:“不去評判別人,你自己就不會被評判?!钡麤]有說:“永遠不要評判?!敝徊贿^每一次對別人品頭論足時,也要準備接受別人的品頭論足。耶穌還曾說過:“首先取出你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把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看得更清楚?!币馑际?,在評判他人之前,先評判你自己。
《圣經(jīng)》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群憤怒的人們要將石塊砸向一個通奸的婦女,耶穌說:“讓你們當中完全無罪的那一個人,扔第一塊石頭!”結果,群眾默然。既然我們所有人都有罪,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不應該扔石頭,不應該責備或評判別人?最后,沒有一個人向那個女人扔石頭。耶穌于是對她說:“看來沒有一個人責備你,那么我也不責備你了。”
雖然我們都是有罪的,但有時扔一塊石頭也是必要的。當一個雇員連續(xù)四年沒能完成計劃或是第六次撒了謊,這時需要對他說:“恐怕要請你離開了,我不得不解雇你?!?/p>
解雇人是一個非常痛苦而殘酷的決定。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在恰當?shù)臅r候,做出了恰當?shù)呐袛嗄??你怎么知道自己就正確無誤呢?答案是——你不知道。所以,在評判別人時,你必須永遠首先審視自己,雖然你可能知道,除了解雇那人之外別無選擇,但你也有可能發(fā)現(xiàn),這之前有許多你能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如果你早謀對策,或許事態(tài)就不至于此。
你需要自問:“我關心過這個人和他的問題嗎?第一次發(fā)現(xiàn)他撒謊時,我有沒有直接找他對質(zhì)?還是因為難為情而一味放任,以致最終變得不可收拾?”假如你誠實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你會從另一角度去處理問題,防患于未然,也會省去做殘酷判斷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