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很少有人考慮到富蘭克林效應的另一個問題,同時這也是20多歲年輕人心中最大的疑惑:為什么一個人,尤其是年紀更大或說更成功的人,更有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出手幫助別人呢?富蘭克林究竟是怎么跨入門檻,提出第一次的要求?
答案很簡單,人性都有一種心理——為善是好事,送佛送到西。所謂“助人者的快感”(helper's high),就是來自慷慨的善行。許多研究指出,利他行為可以帶來快樂、健康和長壽——前提是這樣的幫助對我們不造成負擔。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一旦自己伸出援手幫人,之后就會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恩惠。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對于20多歲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善意相授。老年生活能過得好,部分原因出自幫助他人;期盼向弱連接尋求協(xié)助的年輕人,提供了年長者一個做好事而開心的機會,除非他們提出的要求實在太讓人望而卻步了。
那么,什么樣的要求會讓人望而卻步?
有些20多歲的年輕人找上弱連接之前,還沒弄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樣的工作,一心指望著“專業(yè)人士”交給他們一張光輝燦爛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圖。對成功人士來說這的確不難,但是他們通常都是日理萬機、行程即從,有心恐怕也沒有閑。試想,如果想要回答類似于“應該攻讀什么樣的研究生學位”的問題,敲出一封好幾段的郵件真的得花很長時間。更何況,你要是做社工還是民謠歌手,本來就不該交給弱連接替你決定。
有位HR跟我說:“經(jīng)常有人跟我約見面,想知道我們單位有什么職位空缺??墒堑人麄儊砹酥蟆?,別提了?!边@位 HR往后靠著椅背,雙手交叉放在腿上,接著說:“我就納悶兒了,明明是他們要找我談的,應該準備好問題再來??!不要東拉西扯問我在公司待了幾年,巴望著我告訴你該做什么樣的工作?!?/p>
讓我們再仔細分析下,富蘭克林是請什么樣的人幫他什么忙。他并沒有請信差送信給那位議員,上頭寫著“去酒館喝碗花生湯”,這就好比是現(xiàn)代人寫電郵給別人,主旨欄上寫著“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富蘭克林知道這樣一個提議對于一個忙得四腳朝天的成功人士來講,太含糊的話等于沒說。于是他選用了這種比較明確也更有效的方法。
富蘭克林先針對目標對象做了研究,找出這位議員的專長領域。他的要求合情合理,也讓對方覺得這人蠻認真蠻有品位,進而對他產(chǎn)生興趣,再設法和對方牽上關系。況且,他請求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強:借書。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弱連接幫忙寫一份推薦信、建議書、介紹信,或者做一個計劃周詳?shù)摹白稍冃悦嬲劇?,我推薦用同樣的方法:讓別人對你感興趣,并設法拉近關系。事前做好功課了,理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客氣地請對方協(xié)助。有的弱連接會說“不行”,但出乎意料地,說“好的”的人遠比你想象的多。一個電話,一封電子郵件,或者一箱書,一場30歲生日派對,都有可能是最快接觸新事物的途徑。
我有一回拿到一塊簽語餅(一種多層的小甜餅,內(nèi)藏一紙條,印有祝人好運的幽默詞句、諺語、套語等),紙條上寫著“智者創(chuàng)造自己的好運”。我們20多歲時,唯一能做的最棒的事,就是接納弱連接,也給他們一個理由接納我們。研究指出,當我們成年后,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社交圈子實際是越來越窄——隨著家庭和工作越來越忙,我們和外界的界限也就越來越分明。所以,每當我們換工作、搬家、換新的合租室友、周末去閑逛的時候,正是認識新朋友、接觸新觀點的時機,不要只把時間花在和同一群人聊天上,抱怨“我的前任是極品”或者“我的老板是奇葩”這樣的話題,真的一點用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