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譯文】孔子為什么修訂《春秋》?是因為治理亂世,回歸正道,沒有比《春秋》更接近的了。
【感悟】作為有正義感的人,要利用一切資源,堅決披露歷史真相,讓正義的事業(yè)在史冊中永放光芒,讓丑惡的面目在歷史長河中永遠(yuǎn)被后人唾罵。
6.23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p>
【譯文】孔子說:“我與其載述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在位者所作所為以見其是非善惡,這樣就更加深切顯明了?!?/p>
【感悟】這就是在位者害怕的原因。如果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傳承是非善惡,讓善行得到最大限度的褒揚(yáng),讓丑陋得到最大限度的鞭撻,那么就會形成一種對在位者頗具威懾的文化氛圍。
6.24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他的私室里發(fā)表言論,如果是好的,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有人響應(yīng),何況是近在身邊的人呢?如發(fā)出不善的言論,則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違背他,何況是近在身邊的人呢?”
【感悟】人最怕自己做好事沒有人知道,其實不需擔(dān)心,只要你持續(xù)地努力做好事,老天爺都會知道,何況身邊的人呢?
6.25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jù)而據(jù)焉,身必危。”
【譯文】孔子說:“不是自己所應(yīng)經(jīng)歷的困境,卻為了欲望而受困,必招致身敗名裂的惡果。不是自己所應(yīng)后退的據(jù)點(diǎn),卻后退以安身,必招致身家危殆的惡果?!?/p>
【感悟】不該得而得,不該行而行,這就是不合宜。如果總是喜歡走夜路,哪會不遇見鬼呢?
6.26子曰:“雖受屈而不毀其節(jié),志達(dá)而不犯于義?!?/p>
【譯文】孔子說:“雖受委屈也不能失去氣節(jié),志向?qū)崿F(xiàn)了也不能有害于義?!?/p>
【感悟】人最難做到的,是任勞也能任怨。如果能做到任勞任怨,那么不是君子,就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