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酥油花(1)

一個季節(jié)的西藏 作者:馮娜


一日,在大昭寺門前瞎逛,考慮買一些有特色的藏飾。在遞一塊綠松石給賣家的時候,我的手指無意間碰到他,他驚奇地抬眼:“啊,啊,你的手……”我莫名其妙地攤開自己的手,正反檢查了一遍問:“我的手怎么啦?”“你的手這么冰,現(xiàn)在夏天適合去捏酥油花?!辟u家是一個藏族漢子,普通話說得不太順溜,倒言簡意賅。說完,他還朝著斜對面的大昭寺雙手合十以示敬意。

大小昭寺都是沒有酥油花可看的,只有每天早上前來朝拜敬佛的藏家人要么手持酥油壺,要么手捧大塊的酥油到寺院的門口交給僧侶,煉成可供點燈的液態(tài)酥油。拉薩滿大街都有賣酥油的店鋪,鵝黃色的酥油,肥厚油膩的凝脂,讓很多喝不慣酥油茶的人一看就搖頭。

酥油花以白酥油為原料,輔之以礦物顏料精雕細(xì)琢而成,不光有單純的鮮花造型,主要是以佛陀造像、佛教故事等為主題的手工雕塑。在藏族店家驚呼我的手冰涼之前,我曾聽一個旅人說,以前供奉在佛前的酥油花是需要學(xué)習(xí)十至二十年,有一定級別的藝僧才可以去塑造的。捏塑一尊酥油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一個月,幾個月,甚至一年。在正月十五之前塑好以供佛。酥油遇熱易化,常常是捏好了一半,剛開始的那部分已經(jīng)化掉,或者手觸摸久一點,酥油造型就變。這些藝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采來高山的冰塊和雪水,一邊捏酥油花一邊將溫度上升的手泡進刺骨的冰水中,浸冷后再捏,手熱了再浸,如此反復(fù)。一個酥油花的造像捏完時有些藝僧的手已經(jīng)被凍傷甚至凍殘。因此,一些藝僧傾盡一生的心血和手藝也許只為塑出一尊酥油花。

聽到這故事之前,我并未見過真正的酥油花,只覺得無論酥油花有多么精美絕倫,這項技藝是多么幽密通靈,單是那雙在冰水中反復(fù)浸泡的手就讓酥油花充滿凄美——悲劇式的美感。在聽到藏族店家說我的手適合捏酥油花后,我對酥油花更增添了一份好奇。聽聞青海塔爾寺的酥油花堪稱一絕,卻不知在西藏哪個寺院可以有緣一睹酥油花?

后來的幾天里,每每路遇賣酥油的檔口或者酥油燈長明的佛殿,我就下意識地搓著自己的雙手,指尖冰涼,骨節(jié)明顯,好像我當(dāng)真懷揣了一個使命,卻又遍尋不著入口。就連偏居山隅的哲蚌寺、遠(yuǎn)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也再無人提起酥油花,僧侶們各自誦經(jīng)打坐。我懊惱地往返在肥膩的酥油中間,在吃藏餐時一碗接一碗地喝酥油茶。

離藏前一日,我們有大把空余的光陰。拉薩已無處可消磨,我們百無聊賴地走到?jīng)_賽康(市場名,位于八廓街附近)對面的寺院。寺院貌不驚人,免費入內(nèi),建筑陳舊,標(biāo)記也不明顯,仔細(xì)一看,門楣上寫著“木如寺”,是如今西藏的印經(jīng)院。走進寺里,藏族同胞三三兩兩地在樓上用藏語小聲交談,許多流浪貓把這里當(dāng)作家,溫順地棲息在花臺旁停靠的三輪車上。寺院的殿堂還有在修葺的痕跡:院子里不整齊地堆放著木料、泥沙……零亂的寺院平添了許多沒落、破敗感。

帶著一份好奇,繞過幾只慵懶的貓,我走進木如寺的大殿中。兩個誦經(jīng)的僧侶絲毫不理會突然闖入的來客。殿堂平實無奇,我卻津津有味地按佛禮從左到右繞過殿堂,仿佛神的牽引——赫然間,我看到了慕名已久的酥油花!大小不一的酥油花陳列在玻璃柜中,看得到以白色酥油為基底,上面栩栩如生地捏出花葉、佛像、佛座……我?guī)缀跻涯樫N在玻璃上,屏息斂氣,仿佛怕我的呼吸驚動了里面的酥油,讓它融化了。佛像上的眉目都像是刻刀一筆筆輕刻上去的,花的蕊,葉的脈,每一線都異常清晰。我有些懷疑,這是手工在酥油上可以達到的境界?特別是佛座上的蓮花,花瓣相錯,紋路深淺,色彩過渡得天衣無縫,似含露欲滴,精妙傳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