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是與生俱來的情感嗎?(2)

愛的方法 作者:(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巴雷特對于“情感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解答,同樣基于人類從先祖那里繼承了基本情緒架構這一前提,她認為憤怒、恐懼和開心等體驗實際上不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固定的情緒狀態(tài),而是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巴雷特在我們共同的研究領域中提出了對早前假設的挑戰(zhàn),提出大腦只與多少經由刺激產生的、不規(guī)律的身體快感或不快同步,她稱其為核心情緒。由此,你對于憤怒、恐懼或喜悅等某種特殊情緒的體驗,其實是你憑借對當下發(fā)生事件的理解,進而對身體此時快感或不快狀態(tài)的感知。換言之,諸如記憶、學習、知識和語言等高階思維進程是更為基本的“思想配料”,與“核心情緒” 共同創(chuàng)造了憤怒、恐懼或喜悅等不同配方的情緒狀態(tài)。雖然巴雷特及其同事對于情緒的建構主義觀點可以追溯至早期科學家的主張, 但她們的理論首次得到了現代神經科學證據的支持。

這對愛意味著什么?這對你又意味著什么?實際上,意味著很多。千年以來,人類祖先從與他人的互動以及聯結中明顯獲得了良好的感覺,由此感到精神振奮、精力充沛。他們在那樣的時刻里, 感覺比其他較為平凡的時刻更充滿活力、更加警醒。先人們將各類不同情形下產生的此類令人振奮的良好感覺的共性集中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語言、儀式以及宗教,用以代表他們以及他人所渴望的感覺。

此類語言與儀式的出現,讓人類世界大大改觀。巴雷特實驗室以及包括我的實驗室在內的多家實驗機構的研究證明,人們身體體驗的特質依賴于每個人對于情緒的判斷和看法。比如,受巴雷特的啟發(fā),在我的PEP 實驗室中工作的琳賽·肯尼迪和貝瑟尼·寇克測試了憤怒對身體的影響與憤怒者想法之間的關系:憤怒的人是將憤怒看作一種情感,還是認為憤怒不是一種情感而是“對于資源不平衡的本能反應”。按照巴雷特的觀點,人們對剛剛經歷的不愉快的看法決定了他們的身體反應。認為憤怒是一種情感的人,其心率和血壓都明顯升高;而認為憤怒不屬于情感范疇的人,心率和血壓的變化則不那么明顯。

也就是說,僅僅閱讀本書可能就已經使你的人際交往體驗庫中增添了一種新的有力的情感。你對愛的看法實際上重塑了你的身體體驗愛的方式。2012 年情人節(jié)出爐的一份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已婚人士或同居人士認為伴侶是他們最重要的幸福源泉。同樣,將近半數的單身人士表示,他們渴望找到自己的伴侶、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盡管這些數據在不同文化中略有差異,但其揭示的事實還是讓我震驚。將愛僅僅看作你與伴侶之間的浪漫愛情或承諾—似乎地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持此觀點—限制了你從積極性共鳴中獲得健康與幸福。換言之,你對于愛是什么的看法,決定了你能獲得多少愛。比如,如果你認為自己與在機場碰到的陌生人之間發(fā)生的幾分鐘短暫聯結也能開出愛的繁花,那么愛就會隨時出現。相形之下,如果你覺得自己只有與某個緣定三生的人才能碰撞出愛的火花,那么就嚴重限制了你與在機場碰見的那個人之間產生愛的機會。傳統(tǒng)的關于愛的看法就像是在花園的泥土地里澆筑了一層厚厚的水泥。盡管可能會有幾株花破“泥”而出,但更有可能會夭折。升級關于愛的觀點,全面認識愛,就能夠打碎、清除掉水泥層,讓花園里的花全部綻放。

無論你對愛是否持有新的觀點,積極性共鳴都一如既往地存在,滿足著你的身體對拓展生命、舒展心靈的原始渴望。是否能升級愛的觀點,取決于你是否能夠睜開眼睛看到身邊眾多可以滿足你渴望的機會。當你如醍醐灌頂般領悟到愛的潛能,體內就能生發(fā)出可以改變人生的全新情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