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知道,岳飛死于冤獄,而秦檜置其于死地的罪名是“莫須有”?!端问贰酚涊d韓世忠對岳飛之獄憤憤不平,質(zhì)問秦檜。秦檜說,岳飛謀反之事雖然沒有真憑實據(jù),但“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就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小時讀書不求甚解,以為“莫須有”就是“不須有”,秦檜說不需要證據(jù)就可以判岳飛死刑,真是曠世未有的大奸臣。后來,有學(xué)問的大人點撥,才知道“莫”是“或”的意思,是表達(dá)可能性的懷疑用語,“莫須有”就是“也許有”,屬于“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之類。按照專制政權(quán)“寧枉勿縱”的規(guī)矩,雖然岳飛死得冤,卻并非空前絕后的冤獄。二十世紀(jì)的“莫須有”,還不知有多少呢?而且,并非“也許有”之類,而是蠻橫霸道的“不須有”。
“將無同”也是我小時弄不清的詞語,直到研讀魏晉玄學(xué)資料,才算明白?!稌x書》與《世說新語》都記載了這樣的故事:身為宰輔的長者問青年才俊,儒家重名教,老莊明自然,是同還是異?青年回答:“將無同?!遍L者一高興,就封了青年才俊一個官做,當(dāng)時人說這是“三語掾”,就是“三個字的官”。
這“將無同”三個字為什么這樣了不起,一說出來,就有官做,是說“將來會不同”嗎?后來弄清楚了,“將無”是語助詞,有反問肯定之意,也就是回答“不是同嗎?”不回答同,也不回答異,回答得模棱兩可,但又附和長者的心意,說“儒道不是同嗎?”就可以有官做了??磥砦簳x玄學(xué)也不怎么玄。
倒是中國文字的運用可以很玄,“莫須有”就會殺頭,“將無同”就有官做。小時怎么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