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經歷過“文革”,在我們的知識體系里,普遍對傳統文化學習得不夠,甚至長期以來把它當作舊紙堆和封建糟粕來看,將其與現代社會、現代管理科學對立起來。今天看來,國學這一課,我們要好好補一補。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這些燦爛的文化, 我們應該繼承并發(fā)揚光大,鄙薄歷史和使文化斷層是不對的。
有人說中國是個宗教缺失的國家,其實歷史上中國的儒家文化已經上升到儒教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弊鳛橹袊说暮诵膬r值觀,曾維系中國社會上千年。即使在中國盛行的佛教也已經被儒化,這就是常說的“佛教產生于印度,發(fā)展在中國”。也有人說,儒家文化是實用主義,不如宗教神圣。但如果認真學習儒家經典著作,你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儒家文化的哲理既現實又崇高。
就拿《論語》來說,雖然字數不多,卻集中體現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治國方略、“天下歸仁”的道德理念、“為國以禮”的政治抱負,以及“過猶不及” 的中庸思想。這些重要思想為治國理政、道德建設、企業(yè)管理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啟發(fā)。
我近年來讀了一些國學方面的書,盡管只學了些皮毛,但覺得很有收獲。我的體會是,儒家文化對做企業(yè)確實有很大幫助,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甚至可以解決現代市場競爭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培養(yǎng)好的心態(tài)、好的素質、好的人格,解決人內心深處的問題,往往比建設新工廠、安裝新機器要難得多。
所以,我主張把儒家文化融入企業(yè)文化之中,主張企業(yè)的干部員工尤其是企業(yè)家要學習一些國學知識,提高人生修養(yǎng),弘揚“真善美”,堅守“仁義禮智信”,做到“溫良恭儉讓”。在日本,一些大企業(yè)家常常抽時間到僻靜處面壁思考,希望有一些人生的頓悟和哲思,以此來指導人生和企業(yè)。82 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先生2013 年出版的《生存之道》,就是他對企業(yè)年輕一代的心靈指導。今天,中國的企業(yè)家也到了潛心學習、靜心頓悟、求仁行善的時候了。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幾年全球掀起了一股“國學熱”。不僅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的中文書店里,都有大量的國學書籍,孔子學院遍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企業(yè)界對國學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升溫,很多商學院還專門開辦了國學課程。我想,這是在中國綜合實力大幅提高、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中國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回歸的一種體現。
當然,汲取東方文化的管理精髓,并不是說我們要排斥西方的管理科學。毛主席提出的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針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企業(yè)管理者,對東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應當兼容并蓄,以中國文化為根本,以西方管理為手段,中體西用,在企業(yè)內實現和諧統一。在融合的過程中,漸漸形成適合中國企業(yè)或者東方企業(yè)的相對完整的管理思想體系。
如今,以中國企業(yè)為代表的東方企業(yè),在《財富》世界500 強企業(yè)榜單上的數量越來越多,這無疑體現了東方企業(yè)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隨著這種貢獻的持續(xù)增加,東方企業(yè)家應當為全球企業(yè)界貢獻更多的企業(yè)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