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9)

惜別 作者:止庵


“這土地也并非不毛 :凡目力所能到的地方,看見許多山谷,滿生著美麗的大小樹木,樹上纏著常春藤;在巖石上垂下蒲陶的枝蔓。但是巖石和樹干幾乎全是透明,仿佛是用密集的光所造。

“常春藤的葉有一種微妙清明的光輝,有如朝霞;這很是神異,安靜,清凈,似乎在睡眠里做著幸福而且無間的好夢。

“在清明的空氣中,沒有一點(diǎn)微風(fēng),花也不動(dòng),葉也不顫。

“人們走向河邊來,本來大聲談講著,見了那白百合色的不動(dòng)的空間,忽然靜默了。過了一刻,他們低聲說道,‘怎樣的寂靜與光明呵!’

“‘是呵,安靜與永久的睡眠,……’

“那最困倦的人說道,‘讓我們?nèi)び谰玫乃吡T?!?/p>

“于是他們便走進(jìn)水里去。藍(lán)色的深水在他們面前自然分開,使過渡更為容易。留在岸上的人,忽然覺得惋惜,便叫喚他們;但沒有一個(gè)人回過頭來,大家都快活而且活潑的前行,

被那神異的國土的奇美所牽引。

“大眾站在生的岸上,這時(shí)看見去的人們的身體變成光明透徹,漸漸的輕了,有光輝了,仿佛與充滿死之原的一般的光相合一了。

“渡過以后,他們便睡在那邊的花樹中間,或在巖石的旁邊。他們的眼睛合著,但他們的面貌是不可言說的安靜而且幸福?!?/p>

“生之國”的主宰毗濕奴遂向造物主梵天投訴:“死之原”被造得太美麗了,太幸福了。梵天用黑暗織了一張厚實(shí)的幕,命“苦痛”與“恐怖”把這幕掛在路口。于是,“生命又充滿了生之原了,因?yàn)樗乐畤m然仍是那樣的光明而且幸福,人們都怕這入口的路?!?/p>

這與莊子后學(xué)所說“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幾乎一致。

與此相類似的是人們常說的“地下有知”、“含笑九泉”、“已歸道山”和“告慰于 ×× 在天之靈”。 —這里,死者盡管未必被安排去到一個(gè)美麗的、幸福的處所,但總歸承認(rèn)他的存在,而且有其居留之地。“含笑”、“告慰”云云,還體現(xiàn)了生者心目中的死者對于人世的一種牽掛。

相比之下,轉(zhuǎn)世之說可能更其落到實(shí)處,因?yàn)橹辽偈菍儆谒勒叩囊徊糠忠陨男问搅粼诹巳碎g。這是一種更大范圍或更大意義上的慰藉:這個(gè)生命進(jìn)程中的遺憾,可以在下一個(gè)生命進(jìn)程去彌補(bǔ),而生命能夠跨越而不止步于每一個(gè)進(jìn)程。我們甚至可以將這一跨越視為一種升華。無論置身其中,還是置身其外,所看到的都將是大的圓滿。

艾伯哈德·云格爾在《死論》中引用了A. 馮·克羅頓的話:

“人之所以消亡,乃是因?yàn)樗荒軐㈤_端與終結(jié)合而為一?!?/p>

對此云格爾說:

“人活在開端與終結(jié)之間。但他不在開端(它總是已經(jīng)在他身后);也不在終結(jié)(此時(shí)他已不再存在)?!?/p>

轉(zhuǎn)世,實(shí)際上就是“將開端與終結(jié)合而為一”,有如一年四季之周而復(fù)始。如果人生不是一次活完——如《莊子·人間世》所云“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而是有往世可追,有來世可待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據(jù)此建立一種既不必過分消極,又無須過分積極的人生觀。雖然,亦有如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里所記述的其繼祖母蔣老太太的意見:有一回近地基督教女教士來傳道,勸她顧將來救靈魂,她答道,‘我這一世還顧不周全,那有工夫去管來世呢。’”這倒與李商隱《馬嵬》之“他生未卜此生休”頗為接近,不過一個(gè)是在途中所說,一個(gè)是在終點(diǎn)所說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