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4)

惜別 作者:止庵


作者說:“廣告宣傳上有一句話,‘卡耳庇斯’是初戀的味道,我卻說是母親的味道?!?/p>

我關(guān)于母親的回憶,也是這樣。都很具體,很普通,也很瑣碎,充滿了各種細節(jié),為我所感知——是那種無法脫離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感知 ;回憶起來,卻又微不足道,往往連件事兒都算不上。是以總有一種虛幻之感,覺得難以把握,稍縱即逝。

對我來說,母親就是過去的一段生活;講得夸張一點,是一種生活方式,一些生活習慣,或一份生活態(tài)度。然而這卻是很難訴諸文字來表達的。

母親是個普通的人。不像有的人生前有所建樹,或有所創(chuàng)作,他們已經(jīng)將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轉(zhuǎn)化為另外一種形式,在自己身后至少暫時保存下來;母親去世了,什么都沒有了。我所感到痛惜者正在于此:一個普通人的死,真的就是結(jié)束。

當然也可以說:普通人死一次,而創(chuàng)造者死后有可能再死一次——作品之死,乃至名聲之死。所謂“創(chuàng)造物”,有可能與一個人留下的遺物一樣,自己不扔,死后別人還得扔。歷史上大概只有極少數(shù)人得以擺脫這一命運,不過也還不能就此斷言,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許有些我們現(xiàn)在以為不死的人會陸續(xù)死掉。一個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的人,要想繼續(xù)維持自己的作品與名聲的存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普通人反而沒有這種危險。

母親所曾經(jīng)擁有的,只是她的生活。那種有意味,有品質(zhì),又是平平常常,日復(fù)一日的生活。我久久記憶,時時回想的,也是曾經(jīng)如此生活著的母親。我惋惜哀痛這種生活與母親已經(jīng)一并不復(fù)存在。

關(guān)于母親最初的記憶,是我四歲左右,有一次在從前住的西頌?zāi)旰栐鹤永铮蛯﹂T住的萬姓人家的小女孩一起玩耍,母親與那孩子的母親站在一旁聊天。時近黃昏,大人們擔心我們著涼,要我們待在有太陽照著的地方,于是我們就隨著陰影擴大而不斷移動位置。那個情景,回想起來感覺特別美好。后來我讀周作人摘譯的柳田國男著《幼小者之聲》,有一節(jié)文字就像是在描述我的這段記憶:

“假如有不朽這么一回事,我愿將人的生活里最真率的東西做成不朽。我站在傍晚的院子里想著這樣的事情。與人的壽命共從世間消滅的東西之中,有像這黃昏的花似地美的感情。自己也因為生活太忙,已經(jīng)幾乎把這忘懷了?!?/p>

母親去世后,我到深圳,進了旅館房間,想起我上一次出門遠行母親還在,我到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她打電話,就像我每次外出時照例做的一樣。我記得自己總是問,您好嗎。她匆匆地回答了好之后,就開始報告誰給我來了電話,或寄了快件。而我常常打斷她說,這都不要緊,等我回去再說。

如今我望著床頭柜上那個電話機,覺得一切都那么近,又那么遠。

這以后我經(jīng)歷了不知多少類似的“上一次”。直到它陸續(xù)被“上上一次”、“上上上一次”所替代。

與此相仿的是“去年今日”。去年今日,母親如何如何……待到一年過去,這個回憶的契機也就消失了。

也許回憶的契機比起回憶本身,要更脆弱,更微妙,更難以把握罷。

在沃爾瑪看見有五芳齋粽子賣,想起端午節(jié)快到了。這是母親去世后的第一個端午節(jié)。去年這時候,她病重難以進食,但還勉強吃了半個肉粽。這是她喜歡的食物之一,是那種鮮肉的,其他如有蛋黃、加香菇的都不愛吃。從前東四菜市場有個專賣柜臺,各種粽子依次擺滿,用不同顏色的線捆著,其中肉粽是白線。我們搬到城外后,還特地去那兒買來。我去上海出差,每次也都帶回嘉興肉粽,味道更好。大約三年前,超市有冷凍保鮮的粽子賣了,但端午節(jié)一過,隨即下市,再想買就得等明年了。去年母親囑我多買點,凍起來。但還未吃完,她就住院了。她去世后,我發(fā)現(xiàn)冰箱冷凍柜里還存著一包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