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適與五四運動(三)

民國舊夢 作者:智效民


三、學生運動是變態(tài)社會的產物

五四運動以后,傅斯年、羅家倫、段錫朋等學生領袖先后出國留學。這些人學成回國后,又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國民革命運動中。1928年5月4日,正當國民革命軍節(jié)節(jié)勝利,北洋政府即將垮臺的時候,胡適應邀去上海光華大學發(fā)表演說。當時他已經離開北大,擔任了中國公學的校長。胡適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把五四運動當成一個空洞的口號,再加上臺下的大學生在五四運動時年齡尚小,因此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五四運動的背景和經過,然后又分析了它的影響和意義。胡適認為,五四運動除直接導致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并最終解決了“山東問題”外,其間接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

第一,過去的學生只顧讀書,不管閑事。五四運動使他們對社會政治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第二,為了參加運動,學生都組織了自己的社團,并創(chuàng)辦了各自的出版物。這對新文學運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第三,為了讓普通老百姓關心政治,讀書看報,許多學校都創(chuàng)辦了平民學堂,平民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

第四,中國勞工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工會,并與學生運動遙相呼應。

第五,婦女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從而形成了婦女解放的洪流。

第六,各個政黨都非常注意吸收青年為自己的骨干。為了給他們開辟言論陣地,報紙副刊也由過去的“捧捧戲子,抬抬妓女”,改變?yōu)檎務摗榜R克思、蕭伯納、克魯泡特金等名詞”了。

在此基礎上,胡適再次強調學生運動是變態(tài)社會的產物。不同的是,這一次他把這個觀點總結成一個歷史公式,并且用這樣一句話來表述:“凡在變態(tài)的社會與國家內,政治太腐敗了,而無代表民意機關存在著;那末,干涉政治的責任,必定落在青年學生身上了。”

為了證明這個歷史公式,胡適以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北宋末年的陳東上書、清朝末年的戊戌政變、1848年的歐洲革命為例,得出如下結論:“政治腐化,至于極點,創(chuàng)議改革者,即為少年學生;亦唯此種熱烈青年運動,革命事業(yè),都有成功之一日?!毕喾?,如果政治清明,而且有各種民意機構存在,那么政治就自然是成年人的事了。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學生就可以安心讀書;他們的興趣,就可以是體育比賽、跳舞看戲、談情說愛了。胡適認為,無論從正面還是反面,都可以證明上述公式正確無誤。

值得一提的是,在演講結束的時候,胡適還充滿感情地說: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青年,對于社會和政治,總是不曾放棄自己的責任,總是不斷與惡勢力作斗爭。為此,“他們非獨犧牲學業(yè),犧牲精神,犧牲少年的幸福,連到他們的自己的生命,一并犧牲在內了”。他還說:“例如前幾天報上揭載武漢地方,有二百余共黨員,同時受戮,查其年齡,幾皆在二十五歲以下,且大多數(shù)為青年女子。照人道來講,他們應該處處受社會的保障,他們的意志,尚未成熟,他們的行動,自己不負責任,故在外國,偶遇少年犯罪,法官另外優(yōu)待,減刑一等,以示寬惠。中國的青年,如此犧牲,實在太大了!”①

四、為個人主義正名

1935年是五四運動16周年,胡適在《獨立評論》上發(fā)表《紀念五四》一文。在這篇文章中,胡適仍然像往常一樣首先回顧了五四運動的經過,并披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與蔡元培有直接關系。

文章說,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第一天,就提出“研究學術”的宗旨。后來陳獨秀主辦《新青年》,最初也是以反對舊禮教、提倡白話文為主,并且有意不談政治,從而把思想革命限制在學術文化領域。但是,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消息傳來之后,北京各學校放假三天,慶祝協(xié)約國的偉大勝利。整個北京就像陳獨秀所說,“旌旗滿街,電彩照耀,鼓樂喧闐,好不熱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