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處覓清高(2)

千古文章未盡才 作者:劉志琴


可悲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這“清高”已難有容身之地。且不說那粗制濫造、泡沫泛起的學風敗壞學術研究的聲譽,就是那學術腐敗的丑聞也是不絕于耳,為了爭名爭利爭評獎爭職稱,不惜抄襲、剽竊、弄虛作假、拉關系、送紅包,甚至雇人代筆,假文憑、假學歷屢見不鮮。這種“學術蝗禍”,打而不絕,濁浪滔滔,何處言清高?

在這一團烏煙瘴氣日益彌漫之際,一位老學者的清風勁節(jié),仿佛一縷春風吹向學人的心田,不能不使人耳目一新,清高歸來兮!

這是2002年參加“史學前沿理論研討會”得到的感受。這次會議,原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和《史學理論》雜志社聯(lián)合召開的祝賀何兆武教授八十壽辰的紀念會,只是因為何先生堅持謝絕,才改為理論研討會。何先生自當是會議的上賓,殊不知,會議的當天,何先生突然“失蹤”,引起與會者的驚嘆。雖然我并不贊成他的臨陣脫逃,但何先生一生埋頭書案,不計功利,長期默默無聞地奉獻,這是他一貫的作風,要一位謙和、淳樸、視榮華如浮云的老書生當眾接受花環(huán),聽頌歌,也是太難為他了,對此我也甚為理解。何先生在史學界從來就有德藝雙馨的美譽,改革開放之后,他最先系統(tǒng)地引進國外的史學理論,他翻譯的史學名著,其信、達、雅在同行中有口皆碑,有的譯文成為經(jīng)典性的名句,被廣泛引用。作為高齡的著名學者,他筆耕不輟,近年來出版的《歷史與歷史學》、《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等洋洋百萬言著作,其淵博的中外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學術見解,使他無愧為史學理論的領軍人物。可他長期甘當人梯,無怨無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凡是行內行外有學術問題相求的,他必盡心盡力,無私付出,對年輕人更是愛護有加。這樣一位忠厚長者面對應得的榮譽,卻堅辭不受,怎不使人動情。葛兆光教授說:“像他這樣的學者,恐怕再也難找了?!钡拇_,他惠予學術同人的不僅是學問見地,更有當前最為寶貴的學德和學風。

誠然,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中,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正在發(fā)生變化,清高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以清高品評何兆武教授的治學為人,也不盡恰當。但他言行操守中的高風亮節(jié)正如《孔叢子》所說:“夫清高之節(jié),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慮,擇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碑斀裼行┤藢W風不正,學德敗壞,甚或利欲橫行泯滅良知,對此倡導一下“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慮”的清高品格,永遠不會過時。

清高歸來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