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澍是個有良知的學者,當初對處死沈元沒有異議,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沈元被揪,更加重了黎澍“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罪名。他在1964年曾發(fā)表《讓青春發(fā)出光輝》一文,列舉一系列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在青年時期就勇于探索、作出貢獻的事例,鼓勵年輕人及早成才。就是這樣一篇好評如潮、與沈元并無關系的短文,也被斥責為沈元張目,對年輕人的熱情期望被無情地踐踏,有何天理可言! 沈元之死他也遭受刺心之痛,否則何以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是他,首先提出為沈元平反的問題。要知道這在改革開放初期,也不是沒有風險的,事關“叛國”,誰又膽敢染指這一重大案件! 有幸的是,劉導生已調任北京市委文教書記,黎澍的建議很快得到劉導生的理解和支持。真是機緣巧合啊!是他倆賞識沈元,把他引進學術界,成就了沈元的聲名。 沈元在盛名之下遭遇“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厄運,招惹是非,身遭劫難,為避難而引頸就擒,如今也是他倆在努力,力圖放松沈元頸上的繩索,促使北京市公安局重新審定,作出罪不當死的結論,給予平反,了卻這一冤案。
如今沈元早已成為枯骨,再也聽不到為他不平、為他流淚的親友的呼喚,但這一結論對他的家人,對所有為他負疚的同人,是一種解脫。這也只能是對后人的一種象征性的安慰。在“文化大革命”暴政擠壓下的人性,只能容有這一絲余地,留待他日重申。不可彌補的是,沈元永不歸來了。
這已是遠去的歷史了,沈元也早已被人們淡忘,他的后事,家屬的下落,也杳無音信。但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傷痛。與他有相似經(jīng)歷、被迫逃亡到海外而葆有愛國心的不乏其人。傅雷被錯劃右派,導致傅聰?shù)某鎏樱德數(shù)某鎏佑旨又亓烁道椎淖锩?,父子之間惡性牽連,禍端四起,肇成傅雷夫婦雙雙自殺,這是傅雷抑或傅聰之過? 都不是。在葉永烈的《傅聰緣何避走海外》一文中,傅聰袒露出逃的心情說:“1958年12月,我留學畢業(yè),如果我回來,勢必是‘父親揭發(fā)兒子,兒子揭發(fā)父親’。可是我和父親都不會這樣做。當時我是被逼上梁山的。當然,對我的走我永遠是內疚的?!?/p>
漢堡大學著名教授關愚謙也遭遇被迫逃亡的命運,“文化大革命”中他化裝成日本人避難西方,殃及妻兒親友,被視為十惡不赦,可他也有一顆愛吾中華的心,多年來致力于中德友好工作,并成為德中友好協(xié)會的負責人。他們都為當初的行為負有深深的自責,可都以赤誠之心努力補救遺憾,續(xù)寫了流亡后的下文,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們并不失為一名愛國者,為此也獲得國家的諒解。1978年鄧小平批示:“傅(聰)探親回國工作都可以同意,由文化部辦理?!?/p>
見《報刊文摘》,20060123。又見《上海采風》,2006(1)。
關愚謙的歸來也得到高層領導的同意,并受到國家的禮遇。
時至今日不禁要反思,多年實踐而證明的愛國者們,在當年何以要冒“叛逃”的罪名遠走他鄉(xiāng)? 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好人也會被暴政逼得無奈,甘冒人言之大不韙而自救救人,對此只能予以公道的評說。如今他們都已有了完滿的結局,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沈元,可嘆的是,他已永遠沒有下文了,生命的戛然終止,使他再無機會表現(xiàn)對國家的忠忱,而留下的卻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刺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