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國的優(yōu)先地位并不意味著它們可以在各自的地區(qū)內為所欲為。阻止它們這樣做的有道義方面的考慮,有內政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刺激小國可能聯(lián)合起來或結成同盟進行反抗以及不驚擾自己盟國的考慮,最后還擔心其他兩個世界大國中的任何一個(或其盟國)可能利用和干預這種不穩(wěn)定局勢。由于諸如此類的考慮,蘇聯(lián)不能用集結大量軍隊的辦法在阿富汗強行取勝,中國不能用武力來結束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戰(zhàn)爭并拯救波爾布特,無論是蘇聯(lián)還是美國都不敢在近東進行軍事干涉——里根向伊朗提供軍火只是一種策略手腕——雖然它們自己的利益已一再受到危害。沒有一位美國總統(tǒng)能夠對古巴、尼加拉瓜或者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任何其他地方進行武裝干預??夏岬?961年在豬灣遭受的嚴重挫折便是這一規(guī)律的一個早期證明。
更為清楚的是,三大國的世界強國地位還由于下述原因而受到限制:只要對其他兩大國的實力地位做清醒、理智的估計并對它們表示尊重,就會阻止華盛頓、莫斯科或北京以危害和平的方式傷害其他兩個大國的利益和勢力范圍。莫斯科在1953年鎮(zhèn)壓民主德國爭取自由的游行時,在1956年鎮(zhèn)壓布達佩斯的自由斗爭時,以及在1961年建筑橫貫柏林的墻時,都小心謹慎地注意到美國勢力范圍的地理界限,1968年進軍捷克斯洛伐克時也同樣如此。相反,赫魯曉夫1962年試圖在美國家門口(古巴)部署中程核導彈,這一企圖由于肯尼迪決心在必要時不惜進行一場戰(zhàn)爭而招致慘敗。
這種相互尊重對方勢力范圍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三大國可以用其遠程核武器造成不可想象的損害。幾年以來,這一論斷也越來越適用于中國,盡管北京的核導彈就其技術質量和數量來說暫時還遠遠落后于華盛頓和莫斯科的核導彈。據西方估計,1986年中國擁有300萬軍隊,另外還有550萬預備役軍人;中國擁有大約140枚核導彈,幾乎全部是中程的,其中不到1/4是潛射導彈。同年,蘇聯(lián)擁有510萬軍隊和630萬預備役軍人,中程和遠程核導彈約有3000枚。華盛頓擁有220萬軍隊和170萬預備役軍人,大約2000枚中程和遠程核導彈。
就蘇聯(lián)和美國來說,還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它們裝備著無數核武器,包括射程大的核武器。另外,陸軍還擁有被文雅地稱為“戰(zhàn)術”或“戰(zhàn)場”武器的核武器。蘇聯(lián)和美國大概總共各有20000多個核彈頭。面對這一不堪設想的破壞力量,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國家好像都屬于低一級的國家類別。此外,這也適用于這兩個世界大國的海軍力量,其中美國的海軍明顯地優(yōu)于蘇聯(lián),美國海軍還擁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地。
盡管力量如此集中,在廣島和長崎事件之后,兩個老牌世界大國有充分理由認識到,它們無力使用自己的核武器,哪怕是使用一次也罷。誠然,核武器的威懾潛力在世界大國的政治中始終間接地起著重要作用,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甚至起到了十分直接的重要作用。但是,無論在越南和柬埔寨還是在阿富汗,無論在中美洲還是在波斯灣,它們都沒有利用這一威懾潛力,也沒有用來恐嚇中小國家,盡管它們的中程核武器在其本地區(qū)內是專門用于威脅中小國家的。雖然如此,經常被引用的結論“核武器的存在防止了戰(zhàn)爭”是虛假的,因為事實上所有三個世界大國在過去幾十年中都參加了戰(zhàn)爭。如果把這個論斷加以限制,看來倒是更有道理些,即核武器的占有阻止了三個世界大國之間的直接戰(zhàn)爭。然而,這種說法也是不大靠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