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的話我們聽得太多了:人不要總是關(guān)在屋子里,人一定要經(jīng)常走出屋門,即便一時去不了田原山川,就在街巷的行道樹下散散步,在樓區(qū)的綠地中舒展舒展腰肢,也是于身心兩利的;倘能進一步領(lǐng)會到大自然的雄奇瑰麗,能自覺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并以一片赤誠之心擁抱大自然,直至達于融會無間的程度,則人生的幸福、心靈的領(lǐng)悟,便都盡含其中了!……這類的勸誡不消說都是至理名言,我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但是,以我粗淺的人生體驗,我卻覺得,在目前的中國,又尤其在目前中國的大城市中,許許多多凡人的苦惱,倒還不是風(fēng)景名勝的不夠繁多,公眾娛樂場所的缺少,每人所平均享受的綠地數(shù)量如何微小,以及在享受大自然方面還如何地不方便……那排在第一位的苦惱,大半以上是對私人空間的渴求懸而未獲,如一大家子人,老少幾輩仍合住在一處湫隘的房屋中;已婚頗久的夫婦,仍未能得到獨立的住房;獨身的青年男女,長期只能在兩人以上的多人合住的宿舍棲身;雖已有一處住房,但夫妻各自并無獨有的空間,兄弟或姐妹仍需合住一室,乃至大兒大女仍需將就一處……這似乎就扯到住房問題上去了,我寫過這類題材的小說,如中篇《立體交叉橋》,就細膩展現(xiàn)和深入剖析了住房狹窄所派生出的人性扭曲、心靈碰撞,這里且撇下居住空間和心靈空間的交互作用這一角度,單說說作為個體生命的一種幾乎無可避免的“洞穴需求”。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或更坦率地說,人是從獸進化而來,因而,人性中的獸性問題,就是一頗重要的研究課題,而在這一復(fù)雜的問題中,人的心靈中所潴留的獸類生活習(xí)慣的積淀,如在自擇的封閉空間中能增加安全感,便是很值得抬出來探究的一種心理,我們姑且戲稱為“洞穴需求”——亦即一種潛在的對“私人空間”的最低限度的需求。幼童在聽了鬼故事或因其他原因產(chǎn)生恐怖感后,常在夜晚用被子嚴(yán)嚴(yán)地蒙住頭;孩子在挨了老師訓(xùn)斥或家長的撻伐后,常愿躲進暗暗的角落,乃至柴火堆中、櫥柜里面,蜷縮著暫避一時;成人在遭了侮辱或經(jīng)受刺激后,也常愿一個人單獨待在一間緊閉屋門(從里面鎖緊)、嚴(yán)遮窗簾(忌諱他人窺探)的屋子里;即或僅僅是因為疲憊,人們也常常發(fā)出懇求:“請讓我一個人待一會兒……”人就是這樣常常需要一個哪怕是小小的、簡陋的“洞穴”,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便是需要一個六面體——屬于個人的“盒子”,即一處可由個人自由支配的房間;現(xiàn)代人到生命結(jié)束之后,也仍需要一只“盒子”,實行土葬的用棺材,實行火葬的用骨灰盒,有的民族有的宗教徒不用“盒子”,但所挖的葬尸穴也便是一只無形的“盒子”。當(dāng)代西方社會,以及一些國民生產(chǎn)總值人均數(shù)目頗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住房的“大盒子”和死后所需的棺木“小盒子”之間,還有一種裝著轱轆的“中等盒子”是必不可少的——即私人轎車。所以,在談了許多關(guān)于人如何應(yīng)到大自然中去盡情享受宇宙精華之后,我們也無妨來談?wù)勅巳绾螒?yīng)爭取到一個私人空間,來合情合理地享受自己的那一份暫與大自然隔離開并且也暫與喧囂的社會生活隔離開的寧靜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