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從前常見的東西,現(xiàn)在難得一見,痰盂即是其中之一。也許是我所見不廣,似乎別國現(xiàn)在已無此種器皿。這一項我國固有文物,于今也式微了。
記得小時候,家里每間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兩把太師椅中間夾著一個小茶幾。幾前必有一個痰盂。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分三個階段,上段是敞開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圓圓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頂大的痰盂高達二尺,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也有兩層的,腹部著地,沒有支座。更簡陋的是淺淺的一個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個中間陷帶孔的蓋子。瓷的當(dāng)然最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貨。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樁事。因為其中不僅有痰,舉凡煙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兼容并蓄,甚至有時也權(quán)充老幼咸宜的衛(wèi)生設(shè)備。痰盂是比較小型的垃極桶,每屋一具,多方便!有人還嫌不夠方便,另備一種可以捧的小型痰盂,考究的是景泰藍制的,普及的是錫制的,圓腹平底,而細頸撇口,放在枕邊座右,無傾覆之虞,有隨侍之效。
我們中國人的體格好像是異于洋人,痰特多。洋人不是不吐痰,因為洋人也有氣管與支氣管,其中黏膜也難免有分泌物,其名亦為痰,他們有了痰之后也會吐了出來,難道都咳到了口中再從食管里咽下去?不過他們沒有普設(shè)的痰盂,痰無處吐。他們覺得明目張膽地吐在地上不太妥當(dāng),于是大都利用手帕,大概是誰也不愿洗那樣的手帕,于是又改換用了就丟的紙巾,那紙巾用過之后又如何處理,是塞進煙灰缸里還是放進衣袋歸遺細菌,那就各隨各便了。
記得老舍有一短篇小說《火車》,好像是提到坐頭等車的客人往往有一種驚人的態(tài)勢,進得頭等車廂就能“吭”的一聲把一口黏痰從氣管里咳到喉頭,然后“咔”的一聲把那口痰送到嘴里,再“啐”的一聲把那口痰直吐在地毯上。“吭咔啐”這一筆確是寫實,憑想象是不容易編造出來的。地毯上不是沒有痰盂,但要視若無睹,才顯出氣派。我曾親眼看見過一對夫婦赴宴,飯后在客廳落座,這位先生大概是濕熱風(fēng)寒不得其正,一口大痰涌上喉來,咔的一聲含在嘴里,左顧右盼,想要找一個痰盂而不可得,儼然是一副內(nèi)急的樣子,又缺乏老舍所描寫的頭等火車客人那樣的灑脫,真是狼狽至極。忽地他福至心靈,走到他夫人面前,取過她的圓罐形的小提包,打開之后,啐的一聲把一口濃痰不偏不倚地吐在小提包里,然后把皮包照舊關(guān)好,揚長而去。這件事以后有無下文,不得而知。當(dāng)時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覷,他夫人臉上則一塊紅一塊紫。其實這件事也還不算太不衛(wèi)生。我記不得是哪一部筆記,記載著一位最會歌功頌德而且善體人意的宦官內(nèi)侍,聽得圣上一聲咳嗽,趕快一個箭步,竄到御前,跪下來仰頭張嘴,恭候圣上御啐在他的口里,時人稱為肉痰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