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觀火是在北碚的一個夏天,晚飯后照例搬出兩張沙發(fā)放在門前平臺上,啜茗乘涼。忽然看見對面半山腰上有房屋起火,先是一縷炊煙似的慢慢升起,俄而變成黑黑的一股烽燧狼煙,終乃演成焰焰大火。我坐下來,一面品茗,一面隔著一個山谷觀火。非觀不可,難道閉起眼睛非禮勿視?而且非悠閑不可,難道要頓足太息,或是雙手合十,口呼:“善哉!善哉!”
有時候聽說舟車飛機發(fā)生意外,多人殉亡,而自己陰差陽錯偏偏臨時因故改變行程,沒有參加那一班要命的行旅,不免私下慶幸。這不是幸災(zāi)樂禍。對于那些在劫難逃的人,縱不恫傷,至少總有一些同情。對于自己的僥幸,當(dāng)然大為高興,但是這一團高興并非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法國十七世紀的作家拉饒施福谷(La Rochefoucauh)的《箴言集》里有這樣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至交的災(zāi)難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Dams I\'adversite de nos meilleurs amis noust rouvons quelque chose,qui ne nous deplaist pas.”)這一點點并不使我們不高興的東西,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那種僥幸心理吧?
災(zāi)難如果發(fā)生在我們的敵人頭上,我們很難不幸災(zāi)樂禍。民國三十四年兩顆原子彈投落在廣島、長崎,造成很大的傷害,當(dāng)時飽嘗日寇荼毒的我國民眾幾乎沒有不歡欣鼓舞的,認為那是天公地道的膺懲。想想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在珍珠港的偷襲,他們不該付出一點代價么?此之謂自作孽,不可活。也許有人以為我們應(yīng)該如曾子所說的“哀矜而勿喜”,可是那種修養(yǎng)是很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