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生活,愛咖啡(三)

因為有你,所以參差 作者:王森


咖啡無處不在

在《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里,我提到大陸真正的咖啡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到了臺北一看一比較,證明我說得的確沒錯。這么來形容臺北應(yīng)該是很準確的: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咖啡館,沒人的地方不一定沒有咖啡館。舉個例子,我一直在宣揚“每一所好大學都應(yīng)該有一間好咖啡館”,這個夢想不知道在武漢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但臺北早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大學里有咖啡館,大學附近更是咖啡館扎堆的地方。再比方超市和商場、SOGO 這樣大型的商場有,7-11 這樣的連鎖小超市里也有咖啡角。西門町這樣的熱鬧地方有,僻靜的小巷弄也有。山頂上、小溪旁、加油站邊,甚至沿海公路邊孤零零地也會戳著一間咖啡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在一個不是節(jié)假日而且臺風來襲的日子,朋友帶我前往一探究竟,咖啡館竟然里里外外坐滿了客人。

武漢老城區(qū)有成片的舊租界區(qū),老房子一幢幢很漂亮,常?;孟胫@里有朝一日能成為咖啡一條街,這個在臺北也是現(xiàn)實了。比如臨近大學的溫羅?。刂萁帧⒘_斯福路、汀州路及周邊的延展街巷)和康青龍(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及周邊延展街巷),它們不是行政區(qū)劃,卻已經(jīng)是臺北人公認的人文薈萃的文化生活街區(qū)。以我的觀感,稱其為咖啡“社區(qū)”也不為過。在這兩個區(qū)域,咖啡館和獨立書店密集交織,都是極富文化意味的生活圈。用當?shù)匚幕_人韓良露的話說,這些店鋪的主人是用“賺生活而不是賺錢”的態(tài)度在工作,即使后來也賺到了錢,卻只是附帶的報酬,而其最大的報酬一定來自賺到了美好的生活。

注重咖啡品質(zhì)

我是一個咖啡控,對咖啡有心理和生理雙重需求,但還談不上咖啡技術(shù)控。每天平均三至四杯咖啡,美式或任何單品都行,只要新鮮就好。在臺北喝了半個月咖啡,新鮮烘焙的咖啡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即便是帶簡餐的café,咖啡也都過得去,喝到不新鮮的僅有一次。如此感受基本驗證了《今日美國報》的說法:“新鮮烘焙的高質(zhì)量咖啡豆已是常態(tài)”。

最近一些年,自家烘焙在臺北十分流行。為了學烘焙,曾經(jīng)兩次在自家陽臺差點兒引發(fā)火災(zāi)的我,深知烘焙的學問遠比制作一杯咖啡要深,需要摸索更長時間,更加用心。如果不是好幾次碰到主人正在現(xiàn)場烘焙,我都一直還在心里嘀咕,這么多咖啡館里都擺臺烘焙機,應(yīng)該有相當一些是裝樣子充門面的吧。

《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里提到過,大陸很多偽咖啡館不重視咖啡,因為咖啡賣得并不多,咖啡不是他們的主要收益來源,簡餐才是。所以別說去花幾萬銀子買臺烘焙機,琢磨如何自家烘焙、咖啡豆從哪兒來的、什么品種恐怕都無所謂。至今還有一些批發(fā)市場里的各種咖啡熟豆,只是標簽不一樣而已,內(nèi)容其實一樣。保質(zhì)期至少18 個月,那是食品標簽的要求,包裝無毒無害,但哪里還能保證咖啡的醇香口感呢?咖啡豆要新鮮,這在臺北咖啡行業(yè),尤其是消費者那里應(yīng)該早就達成共識了,加之競爭又那么激烈,市場已經(jīng)決定了,沒有哪個館主敢不重視咖啡的品種。這一點,大陸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因為咖啡,所以臺北!臺北沒有北京上海那么多的摩天大樓。恰恰是因為有這么多真咖啡館,臺北才成了我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在我看來,生活并不由這些高樓大廈等大型符號構(gòu)成,能給我溫暖的是這些小小的咖啡館,是它們展現(xiàn)了城市化到一定階段之后才可能出現(xiàn)的多元包容和生活氣息。因為咖啡,所以臺北。這些咖啡館主人幾乎擁有了臺北全部的特質(zhì):隨意而真實、簡單而精致、個性而純真,有一種精神上的文藝。他們熱愛咖啡,隨時準備

煮一杯好咖啡與你分享。他們幾乎每人都極具個性又充滿人情味,讓人感受到臺北的溫情自在,又不失精彩。而出入這些咖啡館的臺北人們,又何嘗不是一群同類呢?好了,這些感慨還是留給讀者親自去臺北體驗吧,接下來正式進入臺北的咖啡之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