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書畫大師啟功先生非常幽默。一次他外出講學(xué),主持人“請啟老做指示”,他接上去說:“指示不敢當,因為我的祖先活動在東北,是滿族,屬少數(shù)民族,歷史上通稱‘胡人’,所以在下所講,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說’?!?978年,正值66歲盛年的啟功先生給自己撰寫過一篇《墓志銘》,同樣令人捧腹:“中學(xué)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p>
墓志銘,乃舊時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是一種蓋棺定論性質(zhì)的文字。墓志銘大抵都是由他人撰寫,別看只是個人生平,這類文字一樣可以寫得很出彩,高步瀛先生選編箋注的《唐宋文舉要》里,有不少文章都歸此類,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皇甫湜的《韓文公墓志銘》等。為好友、為老師撰寫墓志銘,往往當仁不讓,而沒有這些層關(guān)系的,也想得到名人的墓志銘,就要有潤筆。皇甫湜給人家寫東西,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愈也因為老干這種事,頗受后人詬病。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載,晏殊的曾孫晏敦復(fù)給一位士大夫作墓志銘,寫完了給朱希真看。希真說寫得好,“但似欠四字,然不敢以告”。敦復(fù)苦問之,希真乃指“有文集十卷”之后說,這個地方欠“不行于世”,敦復(fù)于是補上了“藏于家”三個字。不難想象,晏敦復(fù)也是在應(yīng)付一個半吊子官員。
給自己預(yù)撰墓志銘,在不少歷史名人身上也曾發(fā)生過。日本學(xué)者川合康三在其著作《中國的自傳文學(xué)》中,把作者本人生前自撰的墓志銘視為雖然沒有顯示自傳字眼,但同樣屬于一種特殊的自傳性質(zhì)的文字;說它們相對客觀真實,甚至有些要比那些揚揄自己的傳更實事求是,更切近真實的“自我”。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唐語林》載,裴度自為墓志銘曰:“裴子為子之道,備存乎家牒;為臣之道,備存乎國史。”杜牧的有“嗟爾小子,亦克厥修”句子,此外白居易、顏真卿等也都是自撰。這幾位的自我評價就都比較準確。比如裴度,他在憲、穆、敬、文宗四朝歷任顯職20余年,“執(zhí)生不回,忠于事業(yè),時政或有所闕,靡不極言之”,時人論將相,皆“推度為首”;就連“四夷君長”,“見唐使,輒問度老少用舍”。又比如白居易,他的《醉吟先生墓志銘》說自己:“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喪,所經(jīng)所遇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開卷而盡可知也?!彼阎心暧H近高僧、勤習(xí)禪法也寫了進去,說自己“外以儒行修其身,內(nèi)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fēng)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再比如顏真卿的“天之昭明,豈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何其擲地有聲!當年,李希烈謀反,宰相盧杞乘機鏟除異己,要德宗派顏真卿去傳圣諭,招降納叛——實際上等于把真卿送進虎口。真卿果然被執(zhí),他對前來游說的人說:“若等聞顏常山(杲卿)否?吾兄也,祿山反,首舉義師,后雖被執(zhí),詬賊不絕于口。吾年且八十,官太師,吾守吾節(jié),死而后已?!痹诔霭l(fā)的時候,顏真卿已知此行結(jié)局,“度必死,乃作遺表、墓志、祭文”。
邵博《邵氏聞見后錄》載,“某公”在宋朝章獻皇后垂簾聽政的時候,“密進《武氏七廟圖》”。那意思顯然是勸她乘機把趙官家的江山給奪了,像武則天把唐改成周一樣,把趙姓改成皇后的劉姓?;屎笠话寻哑邚R圖給扔了,氣憤地說:“我不做負祖宗事。”仁宗那時年紀尚小,也知道“某但欲為忠耳”,不是忠于“縣官”,而是忠于“現(xiàn)管”。因此后來仁宗常常說起:“某心行不佳?!钡侨俗罱K官當?shù)貌恍?,邵博想借此稱贊仁宗盛德大度,“不念舊惡”。但這人死后,“某公為作碑志,極其稱贊,天下無復(fù)知其事者矣”。為什么那么寫呢?“受潤筆帛五千端云”。邵博在這里“某”來“某”去,我猜那兩個人一定都是當時響當當?shù)摹罢嫒宋铩?。由此,還可見潤筆催生出來的墓志銘的不可信程度和危害程度。
陸容《菽園雜記》載其同年吳俊剛剛登第時說過的一句話:“我死,大書一名于墓前,云大明吳阿懛之墓。若書官位,便俗矣。惜乎,韻無此字,人亦多不識。”這個“韻無”的“懛”字,大概是杭州的方言字,癡、笨的意思。吳俊不拘小節(jié),杭人呼之吳阿懛,吳俊干脆自認。陸容認為吳俊“雖出一時戲言,亦可見其曠達”。這讓我想起上周拜謁新會(今屬江門)陳垣故居,那里有兩處啟功先生題字,一為“陳垣故居”門額,一為庭院內(nèi)的“陳垣校長像”。陳垣先生固然做過輔仁大學(xué)校長,也做過北京師范大學(xué)校長,塑像也是由北師大廣東校友會立的,說得沒有錯;但“校長”二字用在這里,終究覺得俗了一點。當然,后面幾例已經(jīng)超出了墓志銘的范疇。
200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