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的乾隆很快就嗅到了馬戛爾尼與以往那些來自安南、朝鮮、緬甸、琉球等國使者們迥然不同的氣息。這氣息令他極度不爽——馬戛爾尼居然荒唐地拒絕向天朝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從一開始,馬戛爾尼就知道他將面對一個有著古怪思維的國度,打算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適當(dāng)讓步。比如,負(fù)責(zé)接待的清朝官員,在他坐的船上張掛寫有“英吉利貢使”字樣的旗幟,他假裝沒看懂。但是,一旦清朝官員從暗示到直接說出必須向乾隆行大禮的要求,他意識到這是事關(guān)國家尊嚴(yán)的事情,便堅決地予以拒絕。得知馬戛爾尼的拒絕,乾隆當(dāng)然不快,隨即發(fā)布詔書稱:“各處藩封到天朝進(jìn)貢觀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禮,即國王親至,亦同此禮;今爾國王遣爾前來祝嘏,自應(yīng)遵天朝法度,免失爾國王祝厘納貢之誠。”乾隆的詔書沒有撒謊,在東亞地緣政治圈內(nèi),中國作為唯一的大國,它的皇帝向來被視為天下共主,理應(yīng)受到其他國家使臣乃至國王的膜拜。然而,乾隆不可能明白的是,現(xiàn)在面對的不是那些必須依附于天朝才能生存的蕞爾小國,而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強(qiáng)大、最生機(jī)勃勃的偉大國家。
不過,馬戛爾尼不是來和乾隆抬杠的,得給雙方臺階下,而不是大家還沒見面就鬧僵。為此,他提出:可以像清朝官員要求的那樣,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作為對等,清朝也應(yīng)派一個和他品級相同的官員,向英王的畫像行大禮。這一建議令乾隆更加不爽,這豈不等于承認(rèn)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人居然和作為天下共主的天朝皇帝平起平坐嗎?但乾隆很快將他的不爽壓制在心,可能也怕在禮儀問題上過于膠著,雙方會鬧得不可收拾,于天朝臉面和他本人追求的遠(yuǎn)夷輸誠的盛世景象有損。為此,乾隆顯得很開明地同意了馬戛爾尼像對他的國王那樣單腿下跪,但那種吻君主之手的英國禮儀還是免談。
禮儀問題表面上化解了,但內(nèi)在的陰影沒有消除,反而更加濃重。雙方還沒見面,乾隆已對這個不守東方禮儀的夷狄之國另眼相看了。他原本著意營造的萬國來朝的歡樂,已然大打折扣。余下的事情,就是簡單地見個面,打發(fā)這些不識好歹的英國人滾蛋。
大禮之爭令乾隆滿肚子不快,但更令他不快的則是喬治三世通過馬戛爾尼送來的那封信。盡管翻譯已經(jīng)盡量把它譯得平和一些,低調(diào)一些,可在乾隆和他的臣子們眼中,這封信仍然離經(jīng)叛道。在這封今人看來也許充滿英國紳士禮儀——哪怕這禮儀有幾分虛偽——的信中,喬治三世稱乾隆為兄弟,“我們由于各自的皇位而似兄弟。如果一種兄弟般的情誼永遠(yuǎn)建立在我們之間,我們會極為愉快。”乾隆憤怒的是,喬治三世竟稱他為兄弟——按中國人的觀念,君主如同天上的太陽,天無二日,君主是唯一的。喬治三世雖是英國國王,但也只是撫有四海的天朝皇帝的化外之民,竟把自己和天朝皇帝相提并論,這不是僭越與狂悖嗎?要不是看在英國遠(yuǎn)在萬里之外,也還知道向天朝“輸誠納貢”,乾隆早就大發(fā)雷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