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于臉紅的女子并不是因為正經(jīng),也許她的心里更加迫切需要,而臉上表情就不免訕訕的。同時非常明朗化的女子也并不見得因為她的脾氣如同男人,也許她是有欲望的,她想縮短男女間距離,而得容易同男人接近?!?/p>
“女子不能向男人直接求愛,這是女子的最大吃虧處:從此女人須費更多的心計去引誘男人,這種心計若用在別的攢謀上,便可升官;用在別的盤算上,便可發(fā)財;用在別的偵探上,便可做特務(wù)工作;用在別的設(shè)計上,便可成美術(shù)專家??上沁@些心計都浪費了,因為聰明的男人逃避,而愚笨的男人不懂。那些聰明的女子真是聰明得令人可畏”
江榮在《拂去塵埃讀蘇青》中說:“40年代前期的上海,時代特殊,環(huán)境復雜,在那個環(huán)境下活動,若無清明的國家、民族意識,若無堅強的意志以及有保障的生活來源,很容易沾上腥氣。”戴錦華認為:“蘇青只是在一種男性行為的壓抑之下,在一種死寂的女性生存之中,道出的一種幾近絕望的自虐自毀性的行為?!?/p>
新中國成立后,文學提倡創(chuàng)作為工農(nóng)兵服務(wù),像蘇青這樣以寫青衫紅粉、家長里短為主題的作家是無法上陣的。當年的老朋友張愛玲遠去海外,蘇青顯得格外的寂寞、苦悶。更為難堪的是生活無著。1949年底以后,蘇青求職無門。1951年后,她芳華越劇團工作。為配合“三反”、“五反”運動寫了幾部劇本,但都未獲成功。1954年,由蘇青編劇的《屈原》《寶玉與黛玉》反映頗好。但她在改編歷史劇《司馬遷》時,寫信向復旦大學教授賈植芳討教。不料,1955年胡風事件,賈植芳被打為胡風分子,被判刑,蘇青也就被打成胡風分子,關(guān)進了上海提籃橋監(jiān)獄。再后來的1966年“文革”,蘇青被抄家,被揪斗。晚年生活困難,常因住房狹小與鄰居矛盾,被人欺負。1975年,蘇青從黃浦區(qū)文化館退休。退休證上寫明:原工資61.7元,按7折計算,實發(fā)退休費:43.19元?!俺商炫P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請中醫(yī),出診上門每次收費一元,不能報銷,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這是她給朋友的信。
時過境遷,人們早已經(jīng)忘記了這個曾在上海紅極一時、與張愛玲同稱為“雙璧”、“蘇張”、“孤島奇葩”的女性了。
蘇青(1914~1982):小說家、劇作家。與張愛玲并稱為“海派文學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為自傳體小說《結(jié)婚十年》。散文結(jié)集為《浣錦集》、《飲食男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