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過是歲月,變成了生活》 解讀中國故事(2)

不過是歲月,變成了生活 作者:李娟 王開嶺 周曉楓


說到了解中國的文化,現(xiàn)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藝術作品中,有相當多的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東西,而明清是中國社會的衰敗期,不是中國社會的鼎盛和強勁期。那些拳腳、燈籠、舞獅、吃餃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國文化的元素,是淺薄的、零碎的、表面的東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國文化一定要尋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國文化中太陽歷和陰陽五行的建立,是關于中華民族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對生命的看法。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它的哲學觀點?比如中國的儒、釋、道,道是講天人合一,釋是講心的轉化,儒是講自身的修養(yǎng)和處世的中庸。這三教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社會構成和運行的?比如,除了儒釋道外,中國民間又同時認為萬物有靈,對天敬畏。中國文化中這些元典的東西、核心的東西,才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和性格。它重整體、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關系、重秩序。深入了解這些,中國的社會才能看得懂,社會上發(fā)生的許多事情才能搞明白。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性格、宗教和哲學,進而影響和左右著中國人的審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點。我早年曾說過,我們的寫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學學習,目光要盯住全人類的主流東西,而在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上又一定要是中華民族的東西。我舉了個例子,當我們沒有乘坐過飛機,我們認為天是陰晴的,月是圓缺的,云是聚散的,當我們乘坐了飛機,才發(fā)現(xiàn)云層之上都是陽光,穿過任何一朵云,無論這朵云是導致著下雨或是冰雹雷電,穿過去,都是陽光。如果把陽光比喻為人類共通的東西,我們的作品一定要穿過這些云朵直至陽光處。而同時,我們是存在于某一朵云下的,即使這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們也不必從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這一朵云下努力穿過去到陽光處。這朵云是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穿過,就是我們的表現(xiàn)形式。為了穿過我們的云層,我也曾經(jīng)把我們的戲劇與西方的話劇做過比較,把我們的水墨畫與西方的油畫做過比較,把我們的中醫(yī)與西醫(yī)做過比較。戲劇更多的是寫意,話劇更多的是寫實,水墨畫更多的是線條,油畫更多的是色塊,中醫(yī)更多的是綜合,西醫(yī)更多的是分析。我講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讀中國故事時,不僅要看到這個故事是否傳奇、是否熱鬧、是否精彩,更要看到這個故事是怎么講的,看它的思維、方法、語言是否是中國式的。

再說到了解中國的社會。中國是長期的農(nóng)耕文明社會,又是長期的封建專制社會。農(nóng)耕文明使中國人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意識根深蒂固,封建專制又是極強化秩序和統(tǒng)一的。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多地廣,資源匱乏,又閉關鎖國,加上外來的侵略和天災人禍,積貧積弱,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法制等等方面處于落后。這種積貧積弱的現(xiàn)實與文化的關系,使中國的精英們歷來在救國方略上激烈爭論。上世紀20年代,一種意見是現(xiàn)代西方文化為科學,中華文化為玄學,所以它落后,所以要批判和摒棄;另一種意見是中華民族并不是一開始就愚昧不堪,不是我們的文化不行,是我們做子孫的不行。這種爭論至今并沒有結束。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它的經(jīng)濟得以極快的發(fā)展后,中國社會長期積攢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fā),社會處于大轉型期,秩序松弛,人變得浮躁甚或極端。改革越深化,問題越轉向了政治、文化和體制。在這個年代,中國是最有新聞的國家,每天都幾乎有大新聞。所以,它的故事也最多,什么離奇的荒唐的故事都在發(fā)生。它的生活是那樣的豐富,豐富性超出了人的想象力??梢哉f,中國的社會現(xiàn)象對人類的發(fā)展是有啟示的,提供了多種可能的經(jīng)驗,也給了中國作家寫作的豐厚土壤和活躍的舞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